蘭化的學習結束之後,我們40多個乙烯技術人員和操作工人被送到了日本的大阪石油化學工廠,實際操作與我們引進一樣的30萬噸乙烯裝置。
那個年代出國,政治素質是第一要求。不許隨便講話,走路不能快,不能慢,住宿房間裏的電視機不能看,隻要開電視,那就是政治問題。我們隻能在經過大堂的時候偷偷看幾眼大堂裏的電視節目。
不過相比於電視裏播放的柔道、相撲這些體育節目和新聞節目,大阪石油化學工廠的現代化程度更加令我們感到震驚。更高的自動化水平,先進的自控設備,熟練的操作工人,這些都是我們不曾見識過,甚至是不敢想象的。除了先進的技術,日本工廠嚴格細致的管理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從你到裝置上開始,著裝、紀律、操作等等各方麵都是非常規範的。應該說我們去學習了以後,也給我們將來30萬噸乙烯項目引進之後的管理,打下了一個基礎。我們自己撰寫的操作章程規範,也參考了日本人的標準。
“世界一流水準”
我們這一批在日本學校的技術工人在1975年回國的時候,整體設備安裝已經差不多結束了。因為我們會說日語,就配合著日本人,給他們做一些翻譯工作。當時班組已經分完了,我是班長。除了給日本技術人員當翻譯之外,我還要帶領著工人們抓緊時間練習操作。
百次練兵、百次事故模擬演習處理,就是我們每天都要練習的東西。當時有一個要求就是,不看操作手冊,能夠在第一時間辨認出所有的管線和裝置的名字、作用、走向。類似這樣的要求針對的是每一個生產環節和操作工人。這樣嚴苛的要求可能現在很多工人都不一定能夠做得到。
應該說,安排我們去蘭化和大阪石油化工廠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當時國內沒有人了解大型石化裝置。但是我們這批技術人員、操作人員用兩年多的時間徹底吃透了設備的運行。操作手冊雖然借鑒了日本人、美國人的資料,可是最終還是選擇了自己編寫的版本,因為更加符合國內操作的實際。
1976年5月8號投料的過程,至今我都記得非常清楚。5月18日,隻用了9天零18個小時,乙烯就生產出來了。這在當時是世界上乙烯生產的最短時間記錄。在乙烯裝置現場工作的美國技術人員給魯姆斯公司打電報,說中國用了不到10天時間就生產出了乙烯。該公司高層認為沒有這個可能,回電要求再調查核實。那個在現場的美國技術人員對我們說:“沒有乙烯冷卻,還能用這麼快的時間生產出合格乙烯,這絕對是世界一流水準。”
應該說這句來自美國技術人員的評價並不為過。燕山石化30萬噸乙烯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用輕柴油做原料的大型乙烯設備,受到了全世界乙烯產業的關注。為了保障裝置的順利運行,我們可以說是以最高的安全和運行標準在操作。不過,1976年的時候還是發生了兩件影響裝置運行的事件。
兩次事件
1976年春天,30萬噸乙烯全部11台裂解爐順利啟動,並打通了全流程。不過僅僅在運行1200小時之後,裂解爐突然出現響聲,同時伴有火苗出現,裂解爐很快就籠罩在了一片雲霧(水蒸氣)之中。
當時的場景讓現場工作人員都十分緊張。據統計,11台裂解爐有13個管線出現較為嚴重的損害,其餘管線也不同程度受損。
本來我們是打算找日本人去要爐管材質的詳細資料,但是人家又不願意給。隻好找來日本的技術人員來實際操作處理。本來起初我們都認為這是很簡單的事情,隻要把破損的地方焊接好就可以了。但是焊接好之後,原有的裂縫不僅沒有縮小,甚至擴大了。
這下連日本技術人員也不理解了。隻好找來工藝包的提供者魯姆斯公司和爐管的製造商法國龐培公司,一起檢修。三家公司的技術人員和我方代表十幾個人坐在一起,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進行辯解。談判桌上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最終大家一致認為,問題與工藝操作有關。由魯姆斯公司牽頭,從操作工藝查起,檢查整個工藝流程和工藝操作是否有問題,然後再查設備。
四個國家的十幾個專家就這樣圍著11台裂解爐上上下下爬了一周時間,終於有了結論:是日方設計出現錯誤,將過熱蒸汽設計成為飽和蒸汽,導致冷凝水出現,引發破裂。
法國人高高興興的回國了,美國人遊完長城也飛走了。修複的工作就留給了中方和日方。之後,經過與日方的艱苦談判,雙發達成協議,日方重新給我們加工22套價值20萬元人民幣的爐管,並在第二年的檢修時將所有爐管全部更換。
然而就在1976年,對乙烯裝置進行第一次大檢修的時候,又發生了直升機失事事件。因為還在文革時期,這套乙烯裝置又是毛主席親自圈閱同意,周總理親自批準引進的第一套30萬噸乙烯裝置。所以,完成檢修,盡快投產就成了一項政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