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波斯王國的石油記憶(2 / 3)

當時毛主席在外交領域提出了建立一條反美統一戰線。這條戰線從美國開始,經過日本、伊朗和土耳其,最終到達歐洲,連成一線。所以,伊朗是這個環節上非常重要的國家,對伊朗的關係,我們非常重視,所有伊朗的重要人物訪華,都是周總理親自接見。

這也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由於雙方關係全部建立在政治的基礎之上,伊斯蘭革命爆發之後,外交部的工作很難轉彎。1978年伊朗街頭政治的最高潮時期,華國鋒還訪問了伊朗。

實際上,華國鋒是在訪問羅馬尼亞歸國途中路過伊朗進行訪問,並非專程訪問,但是這一舉動還是被伊朗各方解讀成為了中國對巴列維政權的支持。

伊斯蘭革命之後,美國與伊朗關係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巴列維進入美國境內治病,伊朗占領美國大使館,這兩個事件的相繼發生讓美國和伊朗新政權的關係徹底破裂。美伊斷交之後,開始在全世界妖魔化伊朗。因此,革命之後中伊兩國雖然保持了外交關係,但是我們和新政權的關係一直比較冷淡。

轉機在兩伊戰爭爆發之後出現。霍梅尼上台之後,對原本效忠於巴列維國王的軍隊十分忌憚。他通過各種手腕將軍隊中的異己分子逐漸排除,這一方麵保證了新政權不會受到來自軍隊的威脅,另一方麵也大大的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兩伊戰爭一爆發,因為美國控製著世界輿論,全世界都同情伊拉克,不同情伊朗。加上伊朗的戰事也並不順利,伊朗那個時候就覺得需要中國的幫忙,所以跟中國關係才慢慢的改善。1984年,當時的外長吳學謙到伊朗訪問,這樣兩國關係的扣子解開了,解開以後兩國關係慢慢好了。

中國和美國當時的關係還是很好的,美國甚至還為中國提供了軍事援助,幫助中國出口飛機什麼的。因此,美國對中國和伊朗的新政權關係很敏感。所以,盡管中伊兩國關係得到了改善,但是中國依然保持中立。隻不過私下裏,中伊兩國開辟出了一條新的溝通之路。

軍火換石油

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開始裁軍100萬的計劃。這給中國軍工產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企業倒閉、工人下崗,如果不能夠找到新的軍工產品流向,這不僅會是社會經濟問題,甚至可能會影響國家穩定。

正好在這個時候,伊朗由於在國際社會上的孤立地位,缺少武器、彈藥。中國軍工企業就私下裏向伊朗出售武器,救活了一大批中國的軍工企業。

當時我們在外交部,都很清楚,這一舉措並非國家政策,也不是外交部的決定。實際上在兩伊戰爭期間,中國向伊朗和伊拉克都出售過武器彈藥。這更多的像是解救中國軍工企業的經濟行為而非是政治傾向性的表露。

兩伊戰爭結束之後,兩國的軍品貿易並沒有終結。90年代初,中國成為石油進口國之前,中伊兩國之間的軍品貿易結算一直是一個大問題。當時伊朗缺乏美元支付,購買我們的產品隻能用石油來支付。但是我們也並不需要石油,隻能進行轉口貿易。

伊朗對我們的石油轉口貿易意見很大,因為我們的轉口貿易實際上會對伊朗的石油出口產生負麵的影響。珠海振戎公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成立的,伊朗軍方後來同意他們用石油來支付軍貿的款項,由珠海振戎公司再來賣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