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王國的石油記憶
記述·外交見聞
作者:武魏楠
在中東地區,伊朗的文化、語言等各個方麵都與眾多的阿拉伯國家格格不入。強烈的民族悲情主義讓伊朗人時刻牢記自己心中的波斯複興夢;也讓他們成為了整個中東地區與西方世界對抗最為激烈的國家。
但是,當我們把時間的指針調回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拜豐富的石油資源和開明的國王所賜,伊朗是整個中東世界最西式的國家。
這種兩級對立般的前後對比,反映出了波斯民族在對待西方文明上的曖昧態度。而伊朗豐富的石油資源又讓西方國家對這個極端的什葉派伊斯蘭國家欲罷不能。處在阿拉伯國家和西方世界夾縫中的伊朗如何定位?90年代石油需求猛增前後的中國又和伊朗產生了哪些交集?
被石油“顛覆”的兩個政權
我第一次到伊朗是1973年。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高速公路,看到高樓林立的場景。那個時候的德黑蘭就有超過200萬輛的汽車,就有我們現在麵臨的堵車、空氣汙染問題。中產階級爭相買房、買車,將子女送出國去學校。這些我們現在在國內才能見識到的現代化場景在70年代的伊朗是司空見慣的。
這一切的緣起,依舊是石油。1951年,民族陣線領導任命穆罕默德·摩薩台出任首相後,立刻宣布實行石油國有化,反對英國對石油的壟斷地位。1953年8月,巴列維國王試圖解除摩薩台職務未成,被迫出走。為了防止蘇聯勢力進入伊朗,美英兩國策劃政變,親國王的軍隊勢力逮捕了摩薩台,巴列維國王回國。
應該說,巴列維父子對於伊朗的現代化是有很大貢獻的。伊朗的現代化鐵路、教育、工業、衛生和軍隊,都是在父子二人執政時期建立起來的。小巴列維從二戰時期開始就是西方國家的傀儡,這一點在美國中情局1953年把他從意大利接回伊朗後變得更加明顯。
小巴列維的父親當年政變之後,曾希望學習土耳其的凱木爾,在伊朗實行全盤西化,建立共和國。但是這一意願遭到了伊朗國內什葉派勢力的強烈反對,未能實現。巴列維也就成為了伊朗新的國王。
然而父親的“凱木爾夢”沒有在小巴列維的心中消逝。70年代的油價上漲讓海灣國家一夜暴富。相比於許多剛成立的海灣國家,擁有一定工業基礎的伊朗一躍成為當時海灣地區的富裕國家。巴列維的“凱木爾夢”也再度熊熊燃燒起來,他當時雄心勃勃地要用石油財富買來一個現代化,把伊朗變成中東地區的日本。
就這樣,伊朗成為了一個非常“不伊斯蘭”的伊斯蘭國家。除了膚色和語言不用,我甚至覺得自己置身於巴黎和倫敦這樣的西方大都會。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電影院、酒吧、咖啡館,這些西方文明的標誌遍布德黑蘭。
然而,事與願違。石油為巴列維買來了現代化,但是當巴列維開始對石油資源的所有權下手,希望實現石油資源生產自主化的時候,他遭遇到了和摩薩台一樣的命運。由伊斯蘭傳統和西方文明對立而衍生出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得到了美國的支持,這場革命不僅顛覆了巴列維王朝,改變了伊朗的命運。也牽扯出了中國和伊朗之間變幻莫測的雙邊關係。
美國影響下的中伊關係
中國和伊朗是在1971年建交的。這個時間是很微妙的,因為1971年基辛格訪華,中美關係緩和的年份。建交之後,中國和伊朗的關係一度非常熱烈,巴列維派了他好幾個兄弟姐妹到中國來訪問。1972年,他又派了他的王後和首相訪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