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與調理]
發現高危妊娠應及時處理,避免早產和手術產。
及早發現胎兒宮內窘迫並進行處理:胎頭娩出後立即擠淨口、鼻內黏液。
重度窒息者複蘇後需進行重點監護,應觀察呼吸、心率、顱壓、血壓,並注意檢測血糖、血鈣、電解質和腎功能等,預防和治療並發症。中、重度窒息患兒複蘇後應適當延遲喂奶時間,不能耐受胃管喂養者給予靜脈營養。氣管插管或臍血管插管者複蘇後應給於抗生素防止感染,如青黴素,每日10萬—20萬u/千克,分2次靜滴。
2.新生兒維生素C缺乏症
[病因]
新生兒維生素C缺乏症又稱嬰兒壞血病,是因為長期人工喂養、消化道功能紊亂、小兒生長發育快和感染等原因引起維生素C的缺乏而導致的。
[症狀]
全身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以長骨骨膜下出血為多見,其次為皮膚、黏膜、齒齦、結膜等處有出血斑點。少數患兒便血、尿血、甚至顱內出血。常有膚色蒼白,食欲不振,抵抗力下降,皮膚毛囊角化,常並發貧血與感染,小兒發育遲緩。
[檢查診斷]
具有典型症狀。
體格檢查時,可在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有隆起,隆起之內有一定凹陷。
毛細血管脆性增加,血漿維生素c濃度降低。長骨x線檢查可助診斷。
[西醫藥治療]
急性期應用維生素c,每日300—450毫克,肌注或靜注。
症狀改善後改口服,每次100~150毫克,每日3次。共2—3周。
注意其他維生素的補充。
[預防與調理]
母乳喂養。孕婦、乳母應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水果。
人工喂養者及時添加富含維生素c的輔食,如新鮮蔬菜、水果等,注意烹調方法,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
骨骼病變明顯的患兒應安靜少動。
3.新生兒破傷風
[病因]
新生兒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杆菌經新生兒臍部侵入而引起。常因在孕婦分娩時應用未消毒的剪刀、線繩切斷及結紮臍帶而感染。
[症狀]
弗患兒神誌清醒,早期多不發熱。病初哭吵不安,想吃而口張不大,吸吮困難,隨後牙關緊閉,口角上牽,額皺眉舉,呈“哭笑”麵容。
四肢出現陣發性強直性痙攣性抽搐,雙手緊握,上肢過度屈曲,下肢直伸,呈角弓反張狀態,任何輕微刺激均可誘發或加重抽搐。
間歇期肌肉仍持續收縮,嚴重者可引起窒息或呼吸暫停。
[檢查診斷]
有不清潔的接生史。潛伏期3~14日,以4—8日發病者最多。
新生兒破傷風係急性感染性疾病,多數生後1周左右發病。
具有典型症狀,且口腔試驗陽性可確診。
[西醫藥治療]
破傷風抗毒素應用越早越好,劑量為1萬—3萬u,1次靜滴或肌注。
鎮靜劑常用安定,每次0.1—0.3毫克/千克,緩慢靜注,每日2—4次;或苯巴比妥10毫克/千克,靜注,間隔20分鍾可酌情重複1~2次,維持量每日5毫克/千克。
抗生素可用青黴素,每日20萬u/幹克,分2次靜滴,連用7~10日。
用3%過氧化氫液或1:4000的高錳酸鉀液清洗臍部,再塗以碘酒,嚴重感染者可在抗毒素注射1小時後酌情作清潔擴創手術。
[預防與調理]
確保無菌接生。
接生時消毒不嚴格者.應於24小時內剪去殘留臍帶遠端,用3%過氧化氫或1:4000高錳酸鉀溶液清洗後塗碘酒,並肌注破傷風抗毒素1500—3000單位。
患病後應保持室內安靜,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氧,做好皮膚及口腔護理。
初期應暫時禁食,靜脈供應營養,痙攣減輕後再鼻飼喂養。
如有窒息或呼吸暫停。應氣管插管使用呼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