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我們的情感讀本
主編寄語
作者:胡昕
在網上讀到一位母親的博文。她說她的兒子15歲了,在上中學,長得人高馬大的,卻沒一點男孩子的味道,很“娘”很“綿”,她說她很著急,一個男孩像這樣發展下去,將來能扛得起什麼?
孫雲曉寫過一本書《拯救男孩》,對當前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進取精神等等,女孩普遍強於男孩的現象進行了剖析,並發出“救救男孩”的呼籲。我認為,男孩性別弱化現象,表麵上看,與學校教育中個性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中父親人格教育的缺位有直接關係,但,更深層次的關聯,是在社會文化的主張中,對責任、擔當、正義、無畏等英雄意識的淡化。泛濫於流行文化中的選秀之風,直接造就了大批“超女軟男”。
沒有對英雄的追懷,沒有對英雄意識的崇尚,我們生命中的河流,就會失去浩蕩的活力,就會失去澎湃之勢。
去了趟雲南騰衝。恕我孤陋寡聞,去之前,我隻知道騰衝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山城。待抵達騰衝,導遊領著我們去瞻仰紀念中國遠征軍的“國殤墓園”後,我震撼了。我沒想到,這片如此寧靜的勝景,在70年前,卻是浴血之地,焦土之地,是一個聲震中外的戰場。如今,曾經的槍炮聲歸隱於群雕的深處,曾經的英靈靜默於斑駁的碑文之中。我想起了20多年前,我在大別山采風時,麵對深穀中一塊無字的烈士碑石寫下的詩句,“根植茫茫大地/背負朗朗蒼穹/縱使人生短暫/但隻求有一根折不斷的脊梁。”(真懷念那時在對英烈的追懷中所擁有的豪情與血性。)
70年前的中國遠征軍,無論多麼厚重,都應該被曆史記起,都應該放在我們的心頭。其血性、卓絕、無畏、頑強,以及對國家的擔當,對苦難的承受,都是來自一個民族精神的模板。在龍陵城保衛戰中,他們將日本人趕出了國門,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特別需要提及的,在組建中國遠征軍之初,西南聯大有834名20歲左右的學生報名入伍,他們何嚐不知道這場戰爭的酷烈呀!1942年的緬北野人山之戰,遠征軍深陷原始森林中,環境之慘絕無法想象。如遇雨季,短短幾分鍾,雨水就能沒過腳踝;一旦躺下,就不可能起來,螞蟻會把你啃噬成骷髏……4萬人的隊伍,最後隻有8千多人走出來。
我們可以告別武器,但決不能告別英雄。
這愛國的情懷就是埋在我們血脈中的情感,這無畏的精神就是我們生命中永不磨滅的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