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夏季養生為什麼夜間要避風?
養生保健,一年中最難調理的是夏天,夏天調理的重要問題是夜間避風。
盛夏,天氣炎熱,機體發生的熱量高,周身熱烘烘的。這時,皮膚和肌肉微血管處於弛緩舒張狀態,進入睡眠後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刺激信息減弱;機體抵抗力更加虛弱,基本上處於“無設防”狀態,風邪便可“長驅直人”地侵入人體,導致熱傷風、麵癱、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腹痛、腹瀉等疾病,還可使氣管炎、胃病等發作或加重。
那麼,夏夜應該如何避“風”呢?一是,天氣再熱,納涼也須有節有度,切忌在室外露宿。二是,哪怕在室內睡眠,亦忌睡在通風的夾道上,頭頂風、腳底風危害最大。三是,哪怕睡在室內避風處,亦忌敞胸露背,應穿件背心,護住前胸與後背,腹部還需蓋條毛巾被,防備入睡著涼。四是,用電風扇,不可直接對吹;用空調,不要將溫度調得過低,以免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而罹患“空調病”。五是,不宜鋪一張涼席睡在水泥地上,或睡前用涼水擦席,這樣痛快一時,久必生病。
26.哪些病適合冬病夏防?
臨床醫學表明,某些冬季常發特別嚴重的病,其致病因素往往產生於夏季,隻是因為夏天天氣炎熱、氣溫過高沒有立即發作而潛伏在體內,一旦到了冬季天氣寒冷時便會發作或轉為嚴重。由此看來,在夏季必須處處留心與這些致病因素相關的生活習慣和行為,以收到防病的目的。
各類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包括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之類的關節疼痛及感受風寒、濕氣所致的肢體麻木,往往天氣寒冷時發作。天熱時消失。因此,在夏季不要洗冷水浴或遊泳,夜間不要在室外露宿。禁止睡地板,最好不穿短衣褲與裙子,以免風寒濕氣伏積於經絡之中。
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這類病人中有冬發夏止的,有冬天厲害、夏季緩解的。在夏季應留心風寒,還須少食甚至禁食冷飲。
慢性腹瀉及虛寒性胃痛慢性腹瀉,如腸炎、結腸炎、腸功能紊亂等,常受寒後腹痛腹瀉,冬天尤其嚴重。
胃痛與各種腹痛胃痛與各種腹痛患者中也有很多屬虛寒型的。往往夏季病情穩定,深秋後發作,故夏季除留心上述禁忌外,還須忌過量食各類瓜果及冷飲冷食,免傷脾胃之陽氣。
頭痛頭痛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種“頭風病”,每感風寒就頭痛難忍。因此,在夏季應忌用冷水洗頭,洗頭後應吹幹頭發,此外還須禁止直接對著電風扇或空調冷風長時間吹。
逢冬怕冷逢冬怕冷不論屬何種原因導致,在夏季除留心少食生冷、瓜果,不要貪涼,還須留心不出大汗,以免傷陽氣。
27.家庭中夏季應備哪些中成藥?
中老年在夏季養生時,除常備通常藥品外,還應準備以下中成藥品:
仁丹主治頭暈腦漲,暈車暈船,消化不良。成人每次2~5粒吞服或1~2粒含於舌下即可。
清涼油內含樟腦、薄荷油、桉葉油和桂皮等。在印堂、太陽穴塗抹可治頭痛、頭暈。遇有皮膚瘙癢、蚊叮蟲咬或輕度燙傷時,可將清涼油塗抹患處,能活血消脹、鎮痛止癢。
風油精主要成分為薄荷腦、丁香酚、桉葉油、葉綠素、香精油、樟腦等。灑數滴於手帕掩鼻吸入可提神醒腦、解暑,外搽內服可治療和預防傷風感冒、頭痛、牙痛、風濕骨痛、小兒肚痛、暈舟車及蚊蟲叮咬。內服成人4~6滴,小兒2~3滴。外用於穴位部位塗搽效果更好。
痱子粉主要防治痱子。小兒、成人均可於洗澡後擦幹皮膚,將該粉撤撲在頸部前後、腋下等處。但六個月以下嬰兒不能用,以免刺激皮膚發生皮疹。
十滴水又名急救水,是由樟腦、大黃、薄荷油、辣椒、桂皮、小茴香、薑和70%酒精配製而成。主治夏季氣候悶熱所致頭痛、頭暈、胸悶、惡心、腹脹、胃腸不適和輕度中暑,成人每次服10~40滴,小兒10~20滴,原因不明的腹痛不能用,此藥對子宮有刺激作用,能導致流產或早產,孕婦禁用。
藿香正氣水有芳香化濕和胃的功能,凡夏季受暑濕四肢酸懶、全身無力、胸悶、心煩、惡心、嘔吐、腸鳴腹瀉時都可服用。
28.家庭常備藥夏季如何存放?
密閉維生素C、魚肝油滴劑等長期接觸空氣會被氧化,氨茶堿、苯巴比妥鈉等易與空氣中二氧化碳發生作用,硼砂、硫酸鎂、奎尼丁等置空氣中易風化,所以對這些藥物應密閉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