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趣味養生保健(1)(2 / 3)

第二節聽音樂與健康

1.聽音樂益健康

優美的音樂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增添生活的樂趣,而且對人體的健康有很多益處,表現為如下幾方麵:

1.愉悅作用喜樂是音樂的主旋律。人們聽音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愉悅身心。在聽完一曲格調高雅、充滿浪漫色彩、旋律流暢的樂曲後,常常使人輕鬆、愉快、而使憂鬱、苦悶、焦慮等負麵情緒蕩然無存,從而起到寬胸解鬱之作用。

2.養性作用中國古人所說的“養性”與現代所講的性格培養、個性修養相吻合。常聽高雅的音樂,聽節奏較慢、雅靜的音樂,可使人的性格變得不卑、不亢、不急、不躁,而顯得文雅、平靜。

3.激勵作用有些樂曲能激發人的激情,使人變消沉為振奮、變沮喪為昂揚,進而收到振奮人心、激發向上的目的。

4.安神作用緩慢悠揚的旋律與柔綿婉轉的曲調,多有安神寧心、鎮靜催眠的功效。聽後可使人消除緊張,有寧靜、馨香之感而對煩亂、躁動、不安,有良好的平靜作用,更可催人很快地進入夢鄉,這類曲子又稱“催眠曲”。

5.治病作用音樂療法可適用於治療各種類型的神經症、應激反應。如:大腦功能障礙、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功能性心髒病、精神病,以及胃炎、胃潰瘍、高血壓、冠心病、腫瘤、腦外傷、脫發、老年癡呆等疾病。

2.聽音樂治病舉例

早在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就在《史記·樂書》中寫道:音樂可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正心也”。

魏晉時的阮籍在其著作《樂論》一文中指出:“樂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氣不人,天地交泰,……故謂之樂也。”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歐陽文忠公集》中記載:他曾因政事憂傷成疾,形體消瘦,屢進藥物無效。後來辭官在家學習彈琴,常常陶醉在悅耳動聽的音樂之中,疾病慢慢地好了。歐陽修深有體會地說:“久而樂之,不知其疾在體也。”

臨床實踐證明,高血壓患者聽一首旋律優美、節奏舒緩適中輕快的小提琴演奏曲,能使血壓降低10~12毫米汞柱。

美國紐約聖約瑟醫院的132個病例報告說,在運送心髒病人的救護車上播放輕鬆的音樂,可使病患者的死亡率大為減少。

德國慕尼黑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們指出:常給胃潰瘍病人聽莫紮特和貝多芬的作品,對康複有奇妙獨到的效果。

還有報道說,1975年美國音樂界知名人士凱·金太爾夫人患了乳腺癌,病情不斷變化,其父親便常用鋼琴為她彈奏一些樂曲,結果,兩年之後,她戰勝了乳腺癌。康複後,她以極大的熱情參加音樂治療工作,帶著吉他和動人的歌曲走遍全國,幫助癌症病人戰勝頑症。

還有報道說,音樂對假性老年癡呆有明顯的療效,老年人常聽旋律優美的樂曲,能推遲大腦的衰老,喚回失去的記憶。

還有報道說,產婦在產程中聽音樂,能促進順利分娩;外科手術時聽音樂有明顯的止痛作用;食欲不振之人,常聽音樂,可刺激胃液分泌,增進食欲;留心力不集中、言語表達有障礙的兒童,常聽音樂對改善症狀有一定的作用;聽音樂還可啟發人遐想、啟迪心靈,開發智慧。

因為音樂具有多種養生保健及治療疾病的作用,因此,“音樂治療學”已成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在國內外相繼開展起來。

3.音樂保健治病原理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音樂對人體生理和心理有著廣泛的影響。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傳到大腦皮層後,首先對下丘腦和大腦邊緣係統發生效應,發揮出調節中樞神經、植物神經、內分泌係統、消化係統、心血管係統、血液係統、新陳代謝係統的功能。

常聽悅耳的音樂能增加腦內阿片肽的分泌;促進一些酶和乙酰膽堿的分泌;提高有益於健康的激素的分泌;提高體內生物的活性;調節血液循環和活化神經細胞;能使胃蠕動變得規律;使胃液、唾液和胰島素的分泌相應增加;還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

4.聽音樂的方法

聽音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因為並非所有的音樂均有益於人體健康,凡音響超過85分貝的音樂,則對人體有害。因此聽音樂時的音量應掌握在70分貝以下。每次聽音樂如為治療疾病用,通常每次以30~60分鍾為宜,每天以聽3次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