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家將鮮為人知的真實曆史(1 / 3)

楊家將鮮為人知的真實曆史

美文臻萃

作者:馬振國

壯誌未酬亦風流

公元999年,蕭太後率20萬大軍殺氣騰騰直奔北宋戰略要道遂城而來。老英雄楊繼業的長子楊延昭帶領3000餘宋軍嚴陣以待。楊延昭就是評書演義中被喚作楊六郎的那位鼎鼎大名的英雄。其實,楊延昭在兄弟排行中為長。隻是自唐宋以來,君主以及文人雅士喜歡作文字遊戲,呼六為尊,於是,深得宋真宗、父親楊繼業錯愛的楊延昭便被喚作了楊六郎。

遂城是一座土城,麵對數倍於己的遼軍遼將,楊六郎竟然少了父親楊繼業的那分衝動,而多了一分寶貴的冷靜。遂城內守城的宋軍士兵著實恐懼到了極點,這黑壓壓不見邊際的遼軍旗幡帳篷輜重,即使不打仗就這般幹耗著,也真夠宋兵喝一壺的哩!並且遼軍向城內還射入一封信給楊延昭,揚言不投降的話,遼國10萬大軍將踏平小小的遂城;若肯投降的話,還老英雄楊繼業一個全屍,楊延昭高官得做,駿馬任騎。遼軍一輪一輪地登雲梯而上,守城的宋軍士兵就滾木雷石地朝敵軍一頓頓猛砸。遼兵傷亡慘重。蕭太後又令操縱揚塵車的遼兵向城內揚石灰粉塵,這種狠毒的招數也無濟於事。而此時的遼兵又蟻附攻城,他們斷定宋軍的滾木雷石已盡矣。哪成想,早有準備的宋軍卻又推來車腳擂,用大鐵釘將滾木雷石順梯滾下去,而後再用絞車絞上來的低碳武器。還有火弩、火球、火蒺藜的火器。遼軍又死傷無數。

當然,正如赤壁之戰借助老天的東風起,而正當遼軍的攻勢如潮遂城岌岌可危之際,老天陡然降溫!楊延昭令城中士兵、百姓傾城出動挑水潑城。第二天,一個水晶般晶瑩光潔的遂城讓遼國大軍目瞪口呆。遂城解圍。楊六郎從此美名揚……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蕭太後再次親率30萬大軍,繞過楊延昭的防區,向土地肥美的中原殺奔而來。主戰派的宰相寇準命楊延昭所部主動進攻遼國房山,牽製遼軍的兵力部署。果然,遼軍處處碰壁,損兵折將,元帥蕭達蘭也不幸中箭而亡。本可乘勝追擊,殲滅遼軍有生力量。哪成想,真宗皇帝不願戀戰,並與遼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

楊延昭的內心深處何等得憋屈、鬱悶與憂憤,本可借此天賜良機,一則可殺敵報國,二則也可替父報仇,自己的雄才大略也可風采盡展……這就是曆史上楊六郎真實的生活與心態,哪裏有評書演義中的多次與遼軍對陣交戰,以及真假楊六郎的傳奇與浪漫!

當然,楊延昭很得真宗皇帝賞識,不僅多次召見他,賜予金銀珠寶錦緞數目可觀,還在群臣太子麵前盛讚先父楊繼業的功績。對子言父,楊延昭感到了無限的榮光。不僅如此,楊延昭還官升至高陽關副都部署,相當於河北邊防總司令,統管10萬人馬,下轄15個州、關、郡。相比先父楊繼業,他的實權可大得多。雖然英雄有兵有權有謀略,但沒有施展的空間平台亦屬枉然。這樣抑鬱愁苦的日子讓楊延昭壯誌難酬,不久,染病而逝,終年57歲。

千古奇冤潘仁美

提及潘仁美,一般人情不自禁地會想起評書演義、民間敘事中的那位當朝國丈、賣國求榮、陷害忠良的大奸臣。其實,這真是太冤枉潘老將軍了。

北宋正史上的潘仁美並非評書《楊家將》中所描述的倚仗女兒潘妃這個西宮狐狸精如何如何,他的幾個兒子潘龍、潘虎、潘豹個個如狼似虎如何如何。論外戚,潘老將軍也隻是他的孫女潘姑娘嫁給宋真宗,封莒國夫人,是一個很賢德的妃子,早在22歲上便死去了,後追封章懷皇後。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說真的,他的心裏還是發點虛。後周的滿朝文武以及地方割據勢力,可別摁倒了葫蘆瓢又起。思來想去,宋太祖皇帝想到了潘仁美前去後周麵見眾文武大臣是最佳人選。潘仁美單人獨騎,很有些慨然悲壯地來會後周的文武百官。他是怎樣的唇槍舌劍戰“群儒”後人不得而知。倘若不是有一種莊重的曆史擔當,也許就會辱此使命……結果是兵不血刃說服了後周諸位文臣與武將!而當趙匡胤稱帝不多日,各地的節度使蠢蠢欲動時,宋太祖趙匡胤又“殺雞儆猴”般地要拿陝州節度使袁彥大魔頭來開刀。這一回又是請潘仁美去會大魔頭袁彥,令他來朝覲見皇帝。潘仁美仍是單人獨騎闖陝州。這一去,大魔頭袁彥既沒造反,也沒在半路遇害,而是乖乖地跟隨潘老將軍來到京城俯首稱臣。潘老將軍何等得大智大勇,大氣魄大擔當哩。

而更能顯示他的軍事奇才的神來之筆,是潘老將軍智勇平南漢小國。當時的南漢政治一片黑暗,當朝皇帝劉鋹為保皇位安穩長久,竟然殺盡所有的親兄弟才肯罷手,還出兵15萬北犯中原。當時的潘仁美時任湖南主將,把此事奏知北宋朝廷,接到朝廷命他領兵征討的聖旨後,親率宋兵迎敵。南漢的秘密武器象兵是讓宋兵吃盡苦頭的致命武器。為此,潘仁美設計深挖戰壕,戰壕裏宋兵用陶罐裏裝的煤油倒向大象及南漢兵,坐在怪獸車上擲火油……這樣一來,在箭雨火海中象兵狼狽逃竄,踐踏死傷了不少南漢兵將。南漢大敗。

更值得一提的是,楊繼業之死並不是潘老將軍不守信用或是自顧逃命而去。事實上,潘老將軍也曾率領人馬在陳家穀口下山後又追出穀口很遠,卻始終不見楊繼業的蹤影。還有那沿邊塞的20萬大宋子民也待安全護送哩。思量了半晌,潘老將軍隻得狠狠心作罷。蒼天作證,陳家穀口作證,南飛的大雁作證……在最後的那次高級將領會議上,潘仁美的一再沉默,也並不是不想阻止楊繼業冒險出兵,可恨監軍王侁貪功心切!要知道,監軍是代表朝廷代表皇帝,要殺那元帥將領不就像踩死一隻螞蟻碾死一隻臭蟲那麼容易嘛。還有可怕的“集體無意識”,沒有人肯挺身而出與楊繼業老英雄站成一隊!客觀上講,無論是雁門關大捷,還是其它大大小小的戰役戰鬥,潘老將軍與楊繼業老英雄還是親密的戰友哩,合作很是愉快,彼此惺惺相惜,英雄愛英雄。據曾鞏在《宋史雜錄》中記載,在宋太祖巡視後周後宮廷時,見一宮女抱著孩子慌慌張張欲逃。趙匡胤叫住那宮女問懷中孩子是誰的。宮女如實招認,說是世宗的兒子。趙匡胤問潘老將軍該如何處置?潘老將軍不語。宋太祖說就賜予潘老將軍作侄子吧!於是,潘老將軍趕緊叩首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