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尋跡
炮火的摧殘,使鬆溉部分建築遭受痛創。但幸好,相當一部分古樸的建築保留了下來,還有一些則經過修繕或者根據考證進行仿古修建。令人流連回味的鬆溉“七絕”,正是當地建築的典型代表:以吊腳樓、四合院、穿鬥屋為主的明清建築;以羅家祠堂、陳家祠堂和清潔寺為代表的祠堂和廟宇;蜿蜒曲折的石板路;注經大師陳鵬飛之墓夫子墳;沉澱曆史記憶的古縣衙(又稱老官廟);自然景觀優美的陳公堰;自然資源優渥的溫中壩。鬆溉能有如此高規格的古建築群,不僅僅是因為受益於紡織實驗區的建設,更是長期繁榮發展的結果。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和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鬆溉曾先後兩次置縣,因此留下了縣衙和“九宮十八廟”。而長期的繁榮,特別是工商業的興起,則為鬆溉孕育了一批大商戶、大家族。
羅家祠堂,便建於明代,氣勢恢弘,為皇帝禦批祠堂,也是雲、貴、川羅氏總祠,現在擁有後代40多萬人。羅家祠堂的一部分是根據原貌修繕而成,演出戲台由現代重新修造。近年來,每年的清明節,羅氏家族都會在這裏舉辦羅氏宗親會,以祭奠祖先。與羅家祠堂不同,永川縣衙為一個現代修建的建築群,據考證是古代永川縣衙的所在地,於是現代人就仿造古代建築,修建了縣衙這個古建築群。邵家壩子一帶有邵家大院、黎家大院等好幾個大戶人家,但隻因邵家於清朝出過一個進士邵涵,這個地方就被更名為邵家壩子,可見當地人對於讀書人的推崇。
陳家大院是永川現存最古老的大院,從這裏走出了陳文貴、陳文鏡、陳星榮三位享譽國內外的著名醫學專家。陳氏家族的先祖於明末清初從湖南武崗遷入巴南,世代以務農為生,直到清朝晚年,其中的一個後人陳朝鈺開始行商,後定居鬆溉,開辦了“源順慶”花紗商號,家業開始不斷壯大。其後人承之基礎,先後開辦了經營油酒作坊、商鋪的“怡慶長”商號、豫立錢莊等,陳氏家族成為了當地顯赫的大戶人家。
然而,辛亥革命前後,陳家卻將陳開乾、陳文貴、陳文鏡3名子弟送到國外讀書直至大學畢業。此後,陳家便轉型為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從陳文貴等3人開始,陳家的子孫後代更是人才濟濟,其中任過正副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醫院院長、大中學校長等就有73人。陳文鏡的後代陳衝,曾因主演《小花》《末代皇帝》《紅玫瑰與白玫瑰》等電影,成為一代影視明星。
陳衝出生於上海,長年在海外生活。常聽家裏的長輩提起祖輩在永川鬆溉生活,卻一直難有機會回到故土尋根。2013年11月19日,陳衝陪同叔叔陳星佰回到鬆溉,終於圓了自己的尋根之夢——這是她出生52年來第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在這裏,尋訪父輩生活過的地方,和叔叔一起去祭祖,聽他講述當年的故事,陳衝很是感動:“這是我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見到青石板的街,古老的房子,然後看到老碼頭,再從老碼頭走回來,走到我的祖先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真的覺得很神奇。”“第一次感覺到了跟祖先這種血肉上的聯係。”
隨著改革發展的需要,成渝公路、成渝鐵路相繼建成通車,汽車運輸和鐵路運輸逐漸取代了水運,鬆溉水碼頭的作用逐漸削弱,古鎮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繁華落盡,鬆溉古鎮卻顯示出一種別樣的韻味。曆經風霜雨雪的一磚一瓦,被歲月打磨平滑的青石板路,徐徐吹來的清新江風……遠離城市的霓虹和喧囂,鬆溉似乎永遠定格在一片清幽寧祥之中,綿延而悠長。
(圖片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