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低就業並不代表著低成就,在我們身邊也常有從底層努力提升自我價值的勵誌史。張偉是福建省氣象局影視中心的在編人員,據他所說,完成這個夢想,他花了多年時間,前後參加了十次事業單位及公務員考試。他的第一份工作月薪不過800元,第二份工作月薪1200元,第三份工作隻不過1800元,且每份工作時間均不超過兩年。對其而言,工作隻為了養活自己,首先讓自己經濟獨立。在工作期間,他堅持每天晚上抽出大量的時間閱讀公務員行政能力和申論的相關書籍。通過不懈努力,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在2012年的9月份考取了事業單位編製。對於自己的成功,張偉還用一個典故來說明,那就是“騎驢找馬”。大學畢業生也是如此,先不論行業工作是否合適你,你先選擇就業,然後再用他做跳板去尋找你更合適的工作,與此同時,你在原來的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人際交往能力等,能夠使你在新的工作環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你的特長。如果你嫌第一匹馬慢,總不能放棄不要吧?所以張偉笑言自己對於第一份工作完全隻是抱著“打醬油”的態度,最終目標還是考上事業單位編製。
不僅如此,家庭因素也會使大多數畢業生認同先就業後擇業的觀點。在國外很多學生到了18歲就開始獨立生活,半工半讀的生活是常態化。而在中國,因為觀念的不同,很多學生都是從畢業之後才開始獨立。因此,在中國一個大學生家庭要承受的負擔還是相對較重,百善孝為先,大學生畢業之後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自力更生,為家庭減負,並從經濟上回報父母。因此找個飯碗尤其顯得重要。畢業於福州大學陽光學院的柯建輝同學剛剛畢業就給自己找了份工作,在他看來父母親培養他已經壓力重大,畢業之後就是要第一時間為家庭減負,在經濟方麵出點力。
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躊躇滿誌,正欲一展抱負,但是因為經驗的不足和能力的缺失常常事與願違。選擇務實的心態去迎接挑戰才能智慧地生存。
科學的規劃職業生涯
其實,就業也好擇業也罷,這兩者並不矛盾,更重要的是要依據自身條件,依照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先擇業並不是錯誤的,我們說的擇業可以說是早日設定目標,在學校學習時就應該注意在今後求職方向上多努力。比如你想當記者,在學校學習時就應該注重對新聞學課程的研究、培養對新聞事業的興趣、閱讀相關書籍等,這會對今後的求職之路增加更多砝碼。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有自我認知感,據調查78%的大學生自我認知比較欠缺,主要表現為自卑和自負兩大類。自卑型的同學往往對職場產生恐懼心理,逃避就業。而自負型的則恰恰相反,過分自信,非名企不去,非高職不入,在求職中不斷地挑選工作,無形中失去一些機會,這就是比較典型的錯誤的擇業觀。選擇擇業在先也不能極端地認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賦閑在家,選擇“啃老”。
而先就業也不能偏頗地認為不管什麼工作,能上的我都上來者不拒。而是應當根據自己的求職意向、專長、興趣等作為考量標準,當然選擇一家正規單位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先就業還必須選擇對你今後的發展能提供幫助的,最重要的還是想好自己要從事的行業,不然你的職業生涯必將會碌碌無為。
在當前社會競爭壓力如此巨大的時期,我們十分有必要好好利用假期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來個梳理,針對自己的職業傾向和個性,詳細分析自身的上升空間及本身存在的問題,綜合各方麵因素給自己製定長遠的職業發展目標。有了詳細的職業規劃表,不管是先就業還是先擇業,我們都能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數,確保邁出的下一步都是朝著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