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社會藍皮書》:大學生就業難出現新趨勢(2 / 2)

此項研究的負責人說:“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專業課教學內容常常基於教師本人興趣和專業知識,而較少考慮學生就業需要。學校的業績考核迫使教師把主要精力用於發表論文和申請研究項目,從而忽略學生就業所需要的基礎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能的教育。”

就業“拚爹”引發不滿

雖然大部分畢業生都能找到工作,但其中50%的人對自己的就業狀態不滿意,他們抱怨收入低、待遇差、專業不對口、沒有發展前途等,這導致畢業生跳槽現象頻繁發生。畢業半年內有27%的本科畢業生跳槽,而大專生則有48%跳槽;畢業三年內61%的本科生跳過槽,79%的大專生跳過槽。98%的跳槽行為都是主動提出離職,而非雇主解雇。

和這種“不滿”相比,另一種“不滿”更顯刺眼。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選擇傾向發生明顯轉變,最理想的就業選擇從高收入的外企轉變為高福利和高穩定的體製內單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體製內就業崗位競爭十分激烈,然而,與外企就業崗位競爭不同,體製內就業崗位競爭存在著暗箱操作、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拉關係走後門等不正之風。

用畢業生的話來說,要競爭到體製內就業機會是要“拚爹”,一些公開招聘是為某些人“量身定做”的“蘿卜坑”,而大部分應聘的人都是“陪練”,即使考分和麵試都是第一名也需要“運作”(走關係、行賄)。雖然不清楚這類不正之風到底有多嚴重,但在畢業生和其家長看來這類現象普遍存在。幾乎每一個畢業生都能講述幾個這類故事,有些是其親身經曆,有些是他們的同學、朋友、熟人或親戚的遭遇。隻有“有關係”、“有背景”的人才能當公務員或進國有企業,這幾乎為大部分畢業生所認同。

此項研究負責人說:“這種印象如此強烈,以至於有些家長在給子女填寫高考專業方向時聲稱,某些專業不適合其子女,因為這些專業的主要就業領域是機關和事業單位,而他們缺乏相應的社會關係,難以幫助子女進入這類單位。”

同樣的,很多畢業生也有類似想法,他們因沒有相應家庭背景而不敢競爭這些就業崗位,那些應聘公務員和國有企業工作崗位失敗的人,紛紛抱怨招聘背後的“貓膩”,並且猜想競聘上崗者的家庭背景。這種現狀激起眾多畢業生的強烈不公平感,同時也導致他們對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招聘的公正性產生質疑。

不過,體製內就業者也並非事事如意。就業的最初幾年,能在體製內獲得工作機會的畢業生感到他們是幸運兒,不用像其他同學一樣在市場競爭中焦慮掙紮。但工作大約5~7年時間,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會產生焦慮,對體製內工作感到不滿、抱怨工作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挑戰性、人際關係複雜、職務晉升機會競爭不公平和不公開、收入低等等。

何處安家與前途迷茫

獲得一份工作隻是畢業生邁向社會的第一步,隨後他們就要考慮前途方向和安身立命之所在,這是工作五六年之後的畢業生的主要困擾。調查發現,大城市的高房價和高租金使許多畢業生感到他們不可能在此長久定居,三四年前出現了“逃離北上廣”的潮流,許多畢業生返回家鄉或奔向二三線城市,但近兩年,“逃離”大城市的畢業生又逐漸回流,因為他們發現中小城市的就業機會更少,發展空間更小,而要獲得好機會更需要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

不論是返回大城市的畢業生還是留在中小城市的畢業生,都處於進退兩難境地。堅守在大城市的人深感這裏不是長久的安家之處,返回中小城市的人則感覺生活沉悶、前途無望。有一份工作和收入以維持生計,遠不能滿足當今大學畢業生的需求,他們想要的是有品質的生活和有發展前景的工作,成為中產階級或享受所謂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是他們的生活目標,然而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使他們處於焦慮狀態。

此項研究的負責人不禁感歎:“近兩年來,金融危機導致的生活成本不斷上升和就業不穩定進一步加劇,使許多畢業生感到,他們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夢想,有些畢業生甚至感到夢想不可能實現而為此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