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戰時期宋慶齡與難童援助事業(1 / 2)

抗戰時期宋慶齡與難童援助事業

特別策劃

作者:蔡春

宋慶齡,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在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殘暴侵略的危難時刻,她作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把民族的未來和少年兒童聯係在一起。當抗日戰爭的烽火燃遍中國國土時,數以萬計戰災兒童的命運牽動著宋慶齡的心,她向全世界呼籲:“援助中國……援助無量數的失卻了父母的兒童……”

“救救戰災兒童”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大舉進攻中國。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在隨之內遷的1500萬難民中就有難童400萬,需要救濟的至少有10萬。

為了搶救這些難童,1938年3月28日,宋慶齡在《救濟戰災兒童》一文中呼籲:“親愛的同胞們:現在中國有數以百萬計的戰災兒童……這些因戰爭變得無家可歸和無所依靠的兒童的需要,比我們的同情和恩惠要多得多。他們代表著我們未來的一代。他們將來要在他們父母正在戰鬥、受苦受難、流血犧牲的土地上建立一個新中國。”

1938年,宋慶齡在香港創建“保衛中國同盟”,該組織的中心工作,就是積極致力於戰時的醫療救濟和難童救濟工作。她向同情中國抗日戰爭的國外友好人士和僑胞發出了“救救戰災兒童”的呼籲,通過各種方法和渠道向海外華僑和國際社會宣傳抗戰真實情況,並向愛國華僑和國際友人募集了大量資金、藥品、醫療器械和其他物資,支援抗戰。在國內,她積極促進我國各階層、各黨派婦女團結合作,發起為戰災兒童服務的運動。

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裏,陝甘寧邊區有不少烈士遺孤和抗日將士的子女需要撫育。但是,由於當時的物資非常缺乏,缺醫少藥的狀況始終困擾著人們。正是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宋慶齡通過洛杉磯的國際友人和華僑募集到了一批物資和款項,幾經輾轉運到了延安,在窯洞裏建立了托兒所。為了紀念這種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延安還專門把這個托兒所命名為“洛杉磯托兒所”。

兒童節給難童送禮物

不僅自己親力親為為戰災兒童募集款項和物資,宋慶齡還與姐姐宋靄齡、妹妹宋美齡一起積極參與關愛兒童的活動。1940年4月3日,宋慶齡看著牆上的日曆,想著明天就是孩子們的節日了(當時的兒童節是4月4日),她對宋靄齡、宋美齡說道:一定要在孩子們過節前去看他們,將禮物送到孩子們手中。於是,宋氏三姐妹商定一起到重慶歌樂山保育院看望孩子們。4月4日,她們帶著500多份給孩子們的節日禮物,來到了歌樂山保育院,孩子們高興地唱著歌,揮舞著小彩旗,歡迎她們的到來。

看著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宋慶齡激動地說:“看到這些蒙受戰爭苦難,失去父母的苦孩子變成了幸福的兒童,怎不令人高興呢。”宋慶齡還對孩子們作了即興講話,她說道:“我們專程來看望你們,今天就是兒童節,祝你們節日快樂!看到你們在這麼好的環境中學習生活,健康成長,我們十分高興。國難當頭,你們要立誌報國,知國恥,努力學習好本領,作保衛祖國、反抗侵略的小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