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麵編織對空火網
抗戰風雲
作者:唐學鋒
抗戰期間,有這樣一支特殊部隊:他們曾與中國空軍並肩作戰,英勇抗擊來犯的日機;他們曾在重慶空戰期間擊落、擊傷敵機上百架;他們也是日軍在重慶大轟炸過程中重點攻擊的對象之一——他們,就是駐防重慶及周邊地區的中國高炮部隊。由於他們的默默無聞,目前已無法考證有多少勇士為保衛重慶而英勇獻身,但曆史不應將他們遺忘。
倉促組建的高炮部隊
防空分為積極的防空和消極的防空。積極的防空是指以截擊、摧毀或阻滯、幹擾敵空襲兵器為主要手段的防空,是抗擊敵空襲、保衛國家領土不受侵犯、保衛重要目標安全和保存戰爭潛力的重要措施,主要由航空兵、地對空導彈兵、高射炮兵、電子對抗部隊等擔任。二戰期間,地空導彈和電子對抗技術還未出現,因此,積極的防空主要依靠航空兵和高射炮兵進行。
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前,中國地麵防空部隊的建設才剛起步。1933年,國民政府在杭州成立了高射炮班及防空班,訓練防空幹部,繼而成立防空學校,訓練和蓄備人才。1935年2月,第一支高射炮部隊組建,僅有1個營,下轄4個連,每連裝備7.5(單位:厘米,下同)口徑高射炮4門。
1936年春,高炮第41團成立,計有5個營17個連,裝備以3.7口徑高射炮為主,以2.0口徑高射炮和1.32口徑高射機關槍為輔。同年8月,又成立高炮第42團,轄5個營16個連,裝備以2.0口徑高射炮為主,以1.22口徑高射機關槍為輔。
此外,教導總隊、中央軍校、步兵學校、軍政部學兵隊各有高炮1連。在地方部隊中,廣東方麵有高射炮1營,廣西方麵有高射炮1大隊,南昌方麵有高射炮1大隊。
以上為抗戰初期我國地麵防空力量之全部。如此少的高射炮兵力,要擔當抗戰的戰場支援、要地和重要城市的防空,顯然如杯水車薪。
布防重慶
1938年10月武漢、廣州失守後,國民政府將高射炮部隊的兵力進行了重新布署,重點布防於重慶、桂林、衡陽等地。
重慶的高射炮部隊隸屬於重慶防空司令部。高射炮第45團的最高指揮官為辛文銳少將,第1營營長為楊煜民中校,第2營營長為鄧我珍中校。
重慶的高射炮陣地,從1939年以後逐步構築並擴充,至1942年,共建有18處。其中,馬鞍山、沙坪壩、野貓溪、海棠溪、遺愛祠、磁器口、五裏店、袁家崗等處陣地先後被炸毀。保存下來的陣地有:馬家店、黑草房、石馬河、鴻恩寺、馬刀子、八塊田、大渡口、函穀場、黃山、浮圖關等10處。照測陣地有:廣陽壩、銅台路、大堡山、彈子石、唐家沱、紅廟、崇文場、人和場、土橋、石瓦廠、三峰寺、華岩寺、石橋鋪、新橋、桂花園、麻柳溪、黃山坡、吳家祠堂、雞公嘴等19處。
此外,中國方麵還在重慶附近的廣陽壩、梁山(今梁平)、白市驛等機場附近設立高射炮陣地,以保衛機場。為了更有效地保衛重慶的天空,中國方麵在敵機來襲必經航路的萬縣(今萬州)布防,分別在翠屏山、北山觀、都曆山、太白岩、吊岩坪、天生城、雞哈寨、王家坡等高地構築24個對空射擊陣地。每個陣地配備高射機關槍1挺,2.0口徑高射機關炮2門。
1943年以後,中美空軍奪回了製空權,日本空軍無力空襲重慶,高射炮、照測部隊相繼他調,其所築陣地亦逐步廢棄。
關於重慶防空司令部高射炮陣地的兵力配備,《重慶防空誌》一書的統計是:7.5口徑高射炮18門,3.7口徑高射炮4門,2.5口徑高射炮9門,共計31門,兵力1748人。照測部隊擁有照空燈器材16具,兵力681人。《抗戰時期重慶的防空》一書的統計是:7.5口徑高射炮13門,4.0口徑高射炮6門,3.7口徑高射炮4門,2.5口徑高射炮6門,1.0口徑高射炮4門,重機關槍19挺,輕機關槍20挺。照測部隊擁有照空燈17具,測音機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