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記者在重慶醞釀“中國驚雷”(1 / 2)

美國記者在重慶醞釀“中國驚雷”

抗戰風雲

作者:費芸

白修德本名西奧多·H·懷特(Theodore Harold White),是出生在美國的猶太移民第二代,在哈佛大學念書時曾師從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抗戰時期,白修德曾在重慶國民政府任宣傳部顧問,也是美國《時代》周刊駐重慶記者,采寫了大量關於中國戰場的報道,訪問延安後寫出影響巨大的名著《中國的驚雷》。在抗戰期間所有駐華美國記者中,白修德被認為是最傾向中國共產黨的人之一。

不遠萬裏

哈佛畢業生在重慶探求新聞真諦

戰時的重慶,雖然遠離前線,但在國共合作時期,卻是風雲際會之地,內部鬥爭依舊硝煙彌漫。這裏有蘇美英法等30多個國家的大使館、10多個中外文化協會及塔斯社、美聯社等通訊社和各國重要報刊的新聞機構,常駐重慶的外國人士有1000多人。美籍猶太人白修德便是其中之一。

1939年,剛從哈佛畢業的白修德來到陪都重慶,在“美國顧問團”主管的“中國新聞委員會”工作。幾個月後,白修德發現國民政府官方提供的新聞資料很多都是虛假的。追求真實的個性,使他成為了一個不受政府歡迎的人。

此時,曆史給白修德提供了一個機會,他成為了美國《時代》雜誌的通訊員。在給《時代》寫過幾篇郵訊後,他覺得自己更適合幹新聞。於是,白修德到山西抗戰前線做了一次實地采訪,這次采訪讓他看到了戰爭,認識了中國共產黨人,了解了遊擊部隊,使他成了一名公認的記者。

《時代》在引用他發來的文章時,描述他是“15年來首次采訪該地區的西方人”。1939年12月,白修德遞交了辭職報告,結束了為期9個月的中國國民政府宣傳官員的身份。在撲朔迷離、複雜紛繁的局勢中,作為一個新聞界的新手,他在黑暗中摸索,開始了漫漫尋求真相的記者之路。

在曾家岩50號

與周恩來建立亦師亦友的情誼

如何認識新聞的真諦?如何了解真實的中國?白修德迫切需要一盞指路明燈,需要一把萬能鑰匙。所幸的是,他與周恩來相識了。很快,白修德就為周恩來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曆、非凡的氣度和超人的記憶力傾倒。他在周恩來的幫助下,開始盡情地用筆揮灑對新聞、對真相的一腔熱血。

在重慶曾家岩50號周公館簡陋的小會客室裏,白修德與周恩來開始了亦師亦友的情誼。作為新聞記者,白修德初識周恩來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先生,您是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人居多呢,還是共產黨人居多?”周恩來回答說:“我說中國人多於共產黨人。”(據白修德1978年出版的回憶錄《追本窮源》)白修德又問道:“先生,俄國共產主義已經廢除了宗教,如果中國共產黨人掌了權,您們也會廢除宗教嗎?”周恩來的答複是:“中國共產黨人尊重所有宗教信仰,各種形式的信仰都將會允許存在的。”白修德的聰穎和對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好奇,引起了周恩來的好感,而周恩來卓越的政治家氣質和才能,更令白修德佩服。

白修德這樣評價周恩來:“從本世紀共產主義運動中湧現出來的其他任何人物,沒有比他更才華橫溢和鐵麵無私了。他敢作敢為,具有貓向耗子突然猛撲過去的那種敏捷身手。他剛毅、果斷,深謀遠慮,堅定不移,然而他又是熱情滿懷、極通人情、舉止灑脫、彬彬有禮的人。他風度迷人,待人真摯,人們敬仰他。無可否認,他確實使我五體投地。”“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個完人。”白修德經常帶著疑惑,來找他心目中的“完人”周恩來解答,而周恩來也非常樂意幫助這位想了解真實中國的美國記者。

在周公館裏,周恩來常常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同白修德交談,講白修德感興趣的軍閥軼事,講中國的社會現狀,講中共的曆史,剖析局勢,講述國共合作的形成,所受的阻力,當然也講自己的經曆。

白修德無法忘記他與周恩來相識相交的點點滴滴:“在我們相識的早期,他常常用他那種不太連貫的英語和我談話。後來,他變得不那麼拘束,露麵的時候不像往常那樣儀表整齊。他往往比約定的時間稍晚一些才走出來歡迎我,身穿寬鬆下垂的、有褶皺的衣服,沒有刮胡子。他的臉色和膚色淺黑,好像是地中海那一帶的人。當他心情輕鬆的時候,談起話來眉飛色舞,表情豐富……後來我的中國話有所進步,他就開始用中國話和我交談。他經常給我上中國的政治課。”在周恩來的幫助下,白修德飛速進步著,很快成為了一個“中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