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川革命曆史遺址遺跡掠影(1 / 2)

南川革命曆史遺址遺跡掠影

紅色印記

東西北聯團辦事處遺址

東西北聯團辦事處遺址位於南川區石溪鄉衛星社區一組(小地名下廟,現石溪鄉政府所在地)。

1925年,南川各鄉鎮紛紛辦起團練,維護地方治安。1926年3月中共南川支部成立後,爭取北路實力雄厚、傾向進步的石牛溪團總王懋遷,並發展他為黨員,進而將西路、北路10多個民團聯合組成西北民團聯合會。在此基礎上,又爭取到韋光偉的東路民團。1926年8月,東西北民團聯合會在石牛溪下廟成立,從而使黨組織控製了石牛溪、福壽、河圖、木涼、大觀、元合(今元村和合溪)等民團武裝3000餘人。10月中旬,東西北聯團幹部學校在仁壽閣小學開學,為改造民團、組建農民自衛軍打下基礎。

為貫徹執行中共重慶地委關於“綦、南、涪應加強武力聯合,策應順瀘起義”的指示,1927年1月5日,王懋遷、李蔚如(涪陵早期共產黨員、四鎮鄉民團辦事處主任)組織領導涪陵、南川6000餘名自衛軍武裝圍攻南川縣城,被譽為“川東春雷”。暴動雖最終失敗,但牽製了劉湘、郭汝棟等軍閥和地方團閥的部分力量,有效減輕了川南順瀘起義軍的壓力,在川渝人民革命鬥爭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

中共南川縣委(特支)駐地舊址

中共南川縣委(特支)駐地舊址位於南川區東城街道辦事處花果巷17號。

1927年9月,中共四川臨時省委派綦江縣共產黨員陳問緒來南川,清理恢複大革命失敗後的黨組織。陳租住在東城外陳尊山家(後成為中共南川特支和縣委的辦公地點達3年多),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先後恢複韋奚成、周榕村、李能芳、張若餘、謝德璋等人的黨籍。11月,成立中國共產黨南川特別支部委員會,書記為陳問緒。1928年秋,經中共四川省臨委批準,中共南川特支升格為中共南川縣委。1930年2月,中共南川縣委在縣城郊龍濟橋邊的龍王廟創辦“南川公學”,以招補習班的名義,輪訓黨員,是年5月2日因暴露被國民黨南川縣政府查封。1932年春,陳問緒去重慶彙報工作,因叛徒出賣在兩路口被捕,縣內黨員漸次停止工作。

太平場縣立第五高小舊址

太平場縣立第五高小舊址位於南川區太平場鎮橋頭村二組(現太平場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1927年秋,恢複黨籍的韋奚成、周榕村等在太平場縣立第五高小任教,他們組織“平民教育促進會”,創辦“平民學校”,宣傳馬列主義,團結了大批青年和學生。南川特支書記陳問緒到太平場,同韋奚成、謝德璋(乾豐鄉王家溝初小校長)一道,發展張保全、王化洪(化名為王紫電)、陳懷三、李雨若等人為共產黨員,秘密成立太平場黨組織,並在卷洞橋下由陳問緒主持舉行入黨宣誓儀式。

1928年秋,王紫電等人在太平發展農協會員百餘人,積極響應黨領導的文香廷平民革命軍武裝在南涪邊區的革命活動。

中共合溪特支舊址

中共合溪特支舊址位於南川區合溪鎮中心小學校。

1928年2月,韋奚成在禹王廟創辦合溪國民初級小學校,自任校長,組織成立中共合溪支部,建立合溪農民協會,開展地下鬥爭。1929年,韋奚成輾轉至涪陵、雲陽等地開展地下工作。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南方局緊急疏散骨幹,時患嚴重肺病的韋奚成被派回合溪建立川黔邊革命據點。2月,韋奚成整修合溪小學教室,購置設備,並通過開明紳士韋萃廷和上層統戰關係,出任合溪鄉長兼合溪鄉小學校長職務,迅速打開了工作局麵。1942年春,南方局派溫凱廷帶領中共黨員張瓊英、石俊民、鄭興芳等到合溪小學任教,組建中共合溪特別支部,開辟以金佛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支部初受南方局和中共川東特委雙重領導,後直屬中共綦南工委領導。

1943年起,中共合溪特支人員分批轉移至黔北。1945年,最後一批人員撤離合溪前,在奚成圖書館(1942年韋奚成病故後,溫凱廷等人遵其遺囑,將他所有圖書贈給學校,創辦“奚成圖書館”)屋脊正中雕塑“五星”圖案。1948年,中共合溪區委公開雕塑“紅五星”圖案於合溪小學校門上方。如今,合溪小學校門雖幾經修繕,但鮮紅的“五星”始終佇立於校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