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關係
黨史文摘
在中國近代曆史上,常有兩人並稱的情況,如太平天國的“洪楊”(洪秀全、楊秀清),戊戌變法的“康梁”(康有為、梁啟超),辛亥革命的“孫黃”(孫中山、黃興)。兩個人中,總有一個是主要的,另一個也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兩人相互補充而又相互依存,共同把事業推向前進。
中國共產黨內,雖然沒有“毛周”這樣並稱的提法,但兩人間的關係正是相互補充又相互依存的,他們共同把事業推向前進。這其中,毛澤東當然起著主導作用。鄧小平說,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毛澤東的重大決策,很多是與周恩來共同商議的。正如陳雲所說,毛澤東最離不開的人是周恩來,這也是事實。
共同參與決策
尼克鬆說,毛澤東是拿大主意決定大事的人,周恩來是負責執行的。這話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講得太絕對了。毛澤東並不是隻拿大主意而對具體執行不過問;相反,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關鍵性問題,他總是抓得很緊很細,一抓到底。而周恩來也決不是一個隻能起執行作用的人,他同樣是一個戰略家,有著重大決策的能力。毛澤東的重大決策,很多是周恩來共同參與的,而且在執行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許多新的或沒料想到的問題,需要果斷地作出決策。這兩者是不可截然分開的。
講到共同參與決策,可以舉一個例子。在解放戰爭時期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時,毛澤東是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周恩來是副主席兼總參謀長。每天作戰情況的電報總是先送到周恩來那裏。他對雙方的戰爭態勢、兵力部署、部隊特點、戰鬥力強弱等都了如指掌。有什麼情況,他在仔細弄清並核對、在地圖上標明、準備意見後,向毛澤東報告,兩人商議並決定對策。重大的帶戰略性的指示電報就由毛澤東動手起草,次要一些的由周恩來起草。
從現在保存的檔案來看,由於軍情緊急,大多批有“劉、朱、任閱後發”,經三人圈閱後發出;特別緊急的,批有“發後送劉、朱、任閱”。由於都是用軍委名義發的,兩人商議時又沒有別人在場,不能說凡是毛澤東起草的都是毛一個人的意見,隻有周恩來起草的那些比較次要的才是周的意見。究竟商議時哪些意見是誰提出來的,恐怕已無法弄清楚了。
至於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在外交工作、統一戰線工作、科學技術工作等方麵決策中的獨特貢獻,更是盡人皆知的事實。
在長時期的實際經曆中, 周恩來感到毛澤東總是比他看得更遠、想得更深,因此對毛澤東十分崇敬,努力照毛澤東的意見去做。這也可以說是“實踐檢驗”的結果吧!
“大躍進”和“文革”中意見相左
盡管如此,毛周兩人的看法還會有不一致的時候,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主要是兩次:一次是“大躍進”運動,一次是“文化大革命”。
“大躍進”運動是從毛澤東批判周恩來、陳雲提出的“反冒進”開始的。1956年中共八大一次會議後,周恩來領導編製1957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他發現經濟建設上出現提高指標、忽視綜合平衡、產生很大財政赤字的冒進勢頭,便在國務院全體會議上指出:“現在有點急躁的苗頭,這需要注意。社會主義積極性不可損害,但超過現實可能和沒有根據的事,不要亂提,不要亂加快,否則就很危險。”“對群眾的積極性不能潑冷水,但領導者的頭腦發熱了的,用冷水洗洗,可能會清醒些。”這年11月10日,他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報告時又說:“一九五三年小冒了一下,今年就大冒了一下。”“上不去, 就不能勉強,否則把別的都破壞了,錢也浪費了,最後還是退下來。”
毛澤東對“反冒進”十分不滿。1958年1月,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嚴厲地批評“反冒進”說:“是保護熱情、鼓勵幹勁、乘風破浪,還是潑冷水泄氣?”“最怕的是六億人民沒有勁,抬不起頭來。”在毛澤東看來,反冒進就是泄了六億人民的勁。他對周恩來說:“你不是反冒進嗎?我是反反冒進的。”2月18日,他又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右派把你們一拋,拋得跟他相距不遠,大概50米遠,這年5月召開的中央八大二次會議上,周恩來、陳雲都在大會上作了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