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大校長胡適若幹舊事(1 / 3)

北大校長胡適若幹舊事

黨史文摘

1946至1948年,胡適任北京大學校長。這期間,我在北京大學文學院學習,參加學生社團活動和學生運動,對胡適校長的言行很關注。他在學生集會上的講話,我大多在場;他在北平的講演,發表的文章,記者采訪他的報道,我都注意看。他在北大的往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大洋彼岸歸任北大校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京大學準備遷回北平複校。當時任北大校長、西南聯大常委的蔣夢麟已在1945年6月就任行政院秘書長,不能再任北大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朱家驊找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院所長、著名曆史學家傅斯年商議,請他接任蔣夢麟的職務,傅沒有答應,卻推薦當時在美國的胡適任北大校長。他認為:胡適一貫擁護統一,反對封建,雖與政府議論有參差,然在緊要關頭,必會助於國家。今後平津將仍為學校林立文化中心,而情形比抗日前更為複雜,有適之先生在彼,其有禪於大局多矣。

1945年9月初,國民政府頒令,同意蔣夢麟辭去北大校長,任命胡適為北大校長,胡適未回國就任之前,由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長。傅斯年和北大教授湯用彤、周炳琳、鄭天挺、賀麟等皆給胡適去電和寫信表示歡迎,並建議胡適在美多聘請優秀學者擔任北大教授,充實提高北大的教學隊伍。胡適很快回電接受了任命,並向在美國的饒毓泰、楊聯升寫信,請他們推薦著名學者到北大教學。饒與楊向胡適提供的名單中有著名學者張文裕、彭恒武、馬仕駿、張宗耀、汪敬熙、錢學森、馬大猷、郭永懷、黃昆等人,皆為傑出的中國科學家。兩人還特別提出要請錢學森任北大工學院院長,馬大猷任電機係主任。胡適看了非常高興,很快給錢學森寫信,聘任他為北大工學院院長。但因錢學森不能回國,胡適改請馬大猷任北大工學院院長。

1946年7月5日,胡適乘船回到上海。在上海、南京會見蔣介石、朱家驊等人後,於1946年7月29日乘機飛到北平,入住紅樓附近的東廠胡同北大宿舍內。胡適到北平後,傅斯年連忙向他介紹複校的準備工作。不久,交接會召開,會上胡適對傅斯年代校長的複校籌備工作非常滿意,倍加稱讚,深表感激。

集聚強大教授陣容

秉承蔡元培辦學方針

胡適上任校長之後,緊張籌辦北大的開學工作,在一個月之內,連續召開了16次行政會議,決定了北大的建製、各院係教授的聘請。行政會議一致同意把北大辦成集文、理、法、醫、農、工六個學院的綜合性大學。宣布聘請湯用彤任文學院院長,饒毓泰任理學院院長,周炳琳任法學院院長,馬文昭任醫學院院長,俞大紱任農學院院長,馬大猷任工學院院長,樊際昌(後為鄭華熾)任教務長,陳雪屏(後為賀麟)任訓導長,鄭天挺任秘書長。不設副校長,聘鄧廣銘副教授為校長兼職秘書。行政機構簡練,教授陣容強大。

胡適很重視尖端科學的研究和教學,他積極籌劃在北大成立原子物理研究所,曾經開了一個成員名單,有錢三強、何澤慧、吳健雄、張文裕、張宗燧、馬仕俊、袁家騮、吳大猷等9人,都是這方麵第一流的專家,擬請他們來北大任教。他向國民政府要經費,見國民政府不予理睬,便轉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該會撥了10萬美金。他打算把這筆錢用在原子能研究上,1948年彙給在美國的吳大猷、吳健雄兩人,請他們籌購研究原子能的儀器設備。但形勢變化太快,還沒來得及購買,北平就解放了,後來胡適把這筆錢還給了基金會。

1946年10月10日,北大在四院國會街大禮堂舉行了開學典禮,北大師生2000多人出席。胡適穿長袍馬褂主持會議,並作開學講話,闡述了他的辦學方針和宏偉抱負。胡適在講話中,首先回顧了北大48年的曆史,緬懷了蔡元培校長的辦學方針和業績,表示要繼承蔡元培製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努力把北大辦成一個在學術上、研究上、思想上有貢獻的一流大學,使它成為全國最高的學術研究機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做一個獨立研究、獨立思想的人。他說:自由是不受外麵勢力的限製和壓迫的,這一向是北大的精神,我們要發揚這一精神,但學校不能給你們獨立,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還說:“我是一個沒有黨派的人,我希望學校裏沒有黨派活動,即使有,也如同各種不同的宗教思想一樣,不要幹擾學校。”他沉重地說,“黨派不要在北大活動,不要毀了北大,毀了這一個再過多少年都不容易重建的學術機關。”他講這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反對國民黨在校內設立區黨部,幹預北大校政;二是反對共產黨、民主同盟像在西南聯大那樣倡導自由、民主,開展愛國民主學生運動。胡適最後說:我送給大家兩句話。一句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一句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愚”。他的用意非常清楚,要北大學生埋頭讀書,不要在校內進行政治活動。

開學不久,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許德珩教授在課堂上大聲疾呼:“我是蔡元培的學生,堅決保衛北大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我是五四運動的參加者,我繼續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的獨裁、內戰。”著名教授、北大法學院院長周炳琳和政治係主任錢端升等也多次發言,鼓勵師生高舉“五四”民主、科學大旗,堅持北大的光榮傳統,捍衛自由民主。在廣大師生的要求之下,胡適不得不重申,在他任內,允許校內的講課、選課自由,師生在校內有言論、結社、出版的自由,學校不予幹涉。這個許諾得到了實現。教授有講課自由,學生有選課自由、旁聽的自由,課堂對外開放,允許校外人士旁聽。許德珩教授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樊弘教授開《資本論》,吳恩裕教授開《共產黨宣言》。北大校園裏頓時呈現出當年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情景。學生進步社團紛紛建立,僅在沙灘文、理、法學院就建立了30多個,會員有近千人。學生自治會由學生競選產生,自行決定一切活動,北大當局不予幹涉,社團、自治會可自由出版壁報刊物。校園成了自由讀書,自由討論各種學術、政治觀點的場所,呈現出追求民主、探討真理的欣欣向榮景象。同胡適的願望相反,北大學生不願死讀書,非常關心政治,高舉民主和科學大旗,反對國民黨專製、獨裁,使北大成為解放戰爭時期全國愛國民主學生運動的堅強堡壘。

在沈崇事件中

支持學生抗議遊行但反對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