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知身世聞洛河謠(1 / 3)

“告密?”

葉知秋聽聞後很驚訝,說道:“此事極為隱秘,除了雙親和我並無人知曉,告密之人又如何得知?”

趙捕頭道:“如何得知趙某並不知情,但確是有人告密,江任才能勾結縣令查抄貴府。”

葉知秋道:“究竟是何人,還請捕頭明示。”

趙捕頭說道:“葉公子,貴府今日可有人不在府上?”

葉知秋回想一會,說道:“前幾天葉童說是家中有急事,要告假回家一趟,老父對下人一向寬厚,給了一點盤纏便準了葉童的假,莫非是此人告密?”

趙捕頭道:“確是此人。”

葉知秋怒道:“這個忘恩負義的奴才,葉家對他一向不薄,竟做出這等背叛之事,我非殺了他不可。”

李祥瑞勸道:“賢侄稍安勿躁,現在還不是報仇的時候,先聽趙捕頭把話說完。”

趙捕頭接著說道:“令尊令堂已對私自供奉洛神宓妃之事供認不諱,所以在過堂時並未吃苦,現已投入大牢,此事關係重大,但暫時沒什麼性命之憂,因為縣令大人不敢妄下結論,估計要等待慶國公江慶的指示,十有八九要押往京城,等到朝審後實行秋後問斬,再通告天下,以儆效尤。”

李祥瑞問道:“難道沒有一點回環的餘地了嗎?”

葉知秋也眼巴巴的等待趙捕頭的回答,隻見趙捕頭沉吟道:“不是趙某悲觀,而是此事乃江家推波助瀾一手造成,慶國公江慶肯定會知曉,又是朝廷嚴禁的大案,想在縣令身上下功夫肯定不行了,除非有比慶國公更加位高權重之人幹涉,說不定還會有轉機。”

比慶國公江慶還有權勢之人?葉家雖說在洛水鎮也算是富有之家,但歸根結底還是一介草民,根本沒有當官的親戚朋友,再說了,此案是皇帝欽點的重案要案,就算有也是唯恐避之不及,誰敢趟這趟渾水。

李祥瑞突然道:“趙捕頭指的莫非是尚書令柳鈺柳大人?”

趙捕頭道:“柳大人是葉公子的老師,就看是否願意出手幫忙了。”

也許真的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要不是李祥瑞提醒,葉知秋還真沒有想到老師柳鈺身上。葉知秋說道:“恩師和我相處七年,早已情同父子,但自從三年前老恩師官複原職回京後,就隻有偶爾的書信往來,最近一段時間更是好久都沒有恩師的消息了,趙捕頭可知恩師還在京城否?”

趙捕頭道:“柳大人的確還在京城,但趙某聽聞,柳大人前段時間不知因何事又惹怒了聖上,已經再一次被貶為庶民了。”

李祥瑞道。“這麼說柳大人也幫不上忙了?”

趙捕頭道:“這倒未必,柳大人雖被貶為庶民,但為官這麼多年,門生故舊遍及朝野,如若肯幫忙的話也不是沒有辦法。”

葉知秋道:“不管恩師能不能幫上忙,隻有進京一試了。”

三人商議已定,葉知秋上京尋找恩師柳鈺幫忙,牢中的葉父葉母就拜托趙捕頭多加關照。至於李家,唯一的辦法就是徹底解決掉江任,不然趙捕頭也保不了李家,新仇舊恨,江任已然在葉知秋的死亡錄上寫下了姓名。

葉知秋吃飽喝足,心中規劃著先去殺了江任和葉童這兩個惡賊,出了心中這口惡氣,然後連夜趕往京城,去尋求恩師的幫助。

對於葉知秋要去江家殺了江任,李祥瑞心裏還是頗為擔心,但趙捕頭毫不在意,說是以葉公子的武功,殺一個江任還不是易如反掌。唯一需要小心的是從明日後,葉公子就在各官府衙門正式掛上號了,是名副其實的通緝犯,去京城的途中還需多加小心,注意隱藏行蹤。

隨後趙捕頭從懷中掏出一個小包袱,說是今日葉知秋父親委托他給葉知秋的,葉父希望趙捕頭一定要想辦法送到葉知秋手裏。

葉知秋接過包袱,心中沒來由的升起一股不詳的預感,疑惑中打開包袱,隻見包袱中也沒有什麼要緊之物,一幅畫軸,一塊白色玉玨,外加一封書信。

葉知秋拿起那塊玉玨,發現此玉玨質地良好,通體潔白無瑕,除了缺口處篆刻一個小小的“秋”字,別無特殊之處。倒是那幅畫軸,材料既不是紙張也不是綢絹,看不出是什麼材料所做,但做工精良講究,顯然不是尋常百姓之家該有之物。打開一看,一個一襲白裙,形態端莊美麗的女子躍然而出,體態優美如嫦娥仙子翩翩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