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交通運輸供求均衡理論分析(2 / 2)

三、城市交通運輸供需均衡分析

在運輸市場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迅速發展,運輸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很難保持一致。“絕對均衡”狀態很難達到。近幾年,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私家車成為必然趨勢。地麵城市公交是客運交通運輸的主要承擔者,自行車、摩托車、出租車的需求量遠少於城市公交。發展嚴重滯後的城市軌道交通運輸需求量較為低下。貨運方麵,由於運輸市場監管不嚴,交通政策調控失靈等,導致運管和貨運人權力利益化,超限、超載不斷膨脹。非專業化、過度分散的貨運體製,不僅造成社會貨運運力和成本的巨大浪費,使貨運資源配置達到最低。

我國交通運輸非均衡的供需表現,不僅導致道路容量分配上的嚴重失衡,進而帶來了交通運輸的嚴重擁擠和阻塞。同時,如此多樣化、競爭化發展的交通運輸方式也給需求和供給的均衡造成影響。如何保證運輸方式多樣性狀態下,提高交通運輸有效供給能力,有效地滿足運輸需求是我們應加強研究和思考的。

四、運輸市場供需均衡調節機製

(1)價格政策調節;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保證競爭的公平有序,保證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利益,對運輸市場產品有時會實行最低限價和最高限價的政策,這些政策往往會對運輸市場的供需均衡帶來一定的影響。(2)財政政策調節;其主要措施有補貼政策和稅收政策。運輸補貼政策是各國為了維護某種運輸方式能夠正常經營所給予的優惠。如果政府多某種運輸服務進行補貼,則運價會降低,需求量相應增加。(3)交通設施的改良;城市路網是城市交通的基本骨架,改善交通運輸供需不均衡問題,不能肆無忌憚的增加道路的麵積。應對道路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劃分道路等級進行匹配,提高路網的運行效率,節約土地資源和成本,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路網係統的功效。(4)交通運輸需求管理調節;交通運輸管理需求管理主要是從需求上采用相應的政策或技術進行調節,使運輸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均衡化,以在運輸供給和運輸需求間保持一種有效的均衡。為緩解我國交通運輸壓力、提供便民的交通服務。通過交通政策導向作用,運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技術,在某時段,某些地段造成的交通擁擠時,必須均衡交通流量。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盡可能鼓勵人們較少地使用私家車,力求減少不必要的出行需求。通過有效地調節和治理城市交通需求,從而能夠以最少的交通需求總量保障城市社會經濟活動和居民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陳引社.道路運輸市場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董登珍.運輸供求變化及均衡分析.武漢交通科技大學,2000

[3]李煥,陳泓旭.基於交通供需平衡的城市交通供需動態關係分析.中國礦業大學礦業工程學院,2010

作者簡介:鐵政(1989.9- ),性別:女,民族:回,籍貫:甘肅蘭州,學曆:碩士,單位:長安大學,研究方向:交通運輸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