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供求均衡理論分析
經濟視野
作者:鐵政
摘 要:交通運輸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的。本文通過介紹運輸供給和運輸需求的內涵及關係,進而提出均衡的內涵,並對現今我國城市交通運輸供求均衡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最後提出合理有效的調節機製。
關鍵詞:運輸需求;運輸供給;均衡;調節
一、交通運輸需求與供給的概述
1.供求內涵。運輸需求是指在特定時期內,一定價格水平下,社會經濟活動在旅客和貨物位移方麵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狀況、收入水平、服務質量以及運輸替代方式的發展和運價變動等均是影響運輸需求的因素。貨運則受自然條件、生產力、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運價水平的變動與運輸網等因素的影響。在運輸需求中使用改善供給的策略,如采用高級別運輸設備,采取運輸企業降低運價,提高運輸服務水平等,可有效減低運輸成本、節約運輸時間,而運輸需求數量會在短時間內發生突變。運輸供給是指運輸生產者在某一時刻,在一定運輸價格水平上,願意並能夠提供的各種運輸產品的數量。運輸服務具有及時性、經濟性、方便性、安全性的品質特性。運輸供給具有非貯存性、不平衡性、部分可替代性。運價、技術、政策與管理均會影響運輸供給。
2.供求關係。運輸需求與供給之間體現的是一種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辯證關係,需求對供給起著引導和推動作用,供給對需求起著主導和決定作用。在傳統運輸占主導地位的時期,交通需求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增長,現有需求給原有運輸方式的帶來很大的壓力,然後便開始孕育一種新的運輸方式,以便保證交通體係的順暢。此時需不斷增加供給,來滿足交通需求,同時供給被需求帶動向前發展;當新的運輸方式產生並發展,會產生積極作用,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一些新興產業也被帶動隨之發展,此時運輸業的發展便推動經濟的發展;反之,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又會產生新的運輸需求,而需求作為供給的前提和基礎,供給隨需求變動而變動。由此可見,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相互作用。
二、均衡的內涵
“均衡”一詞起源於物理學,之後逐步被經濟、政治、軍事、文學、心理、教育、化學、藝術等各學科、各行業在表述兩種對立事物的一種微妙狀態時廣泛應用。從中國哲思的角度來說,是“天”和“人”相合的一個過程。經濟係統中的均衡狀態指的是一種穩定狀態。凱恩斯建立宏觀經濟體係之後,經濟學家已經很習慣運用平衡的觀念去看待和解釋經濟現象,如對經濟波動,對經濟危機,對貨幣經濟學,對發展經濟學的研究。由係統科學得知:穩定是係統存在的前提。經濟係統並非一成不變,隨著其發展,會因某些因素偏離了原有的均衡,並使不均衡波及整個係統,然後通過克服阻力,最終使係統找到了一個認為最優的均衡點,達到了新的均衡狀態。經濟社會正是在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循環運動中進步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