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譚懷了怎麼樣的小心思也都是後話了,反正隨著朱衛軍發動北伐之戰後,袁譚的心思自然都是空想了。
如今隻說袁尚在逢紀、審配的支持下,便暫時接替袁紹成了袁軍名義上的管控人,這袁尚如今正是三十而立之年,為人倒也不是全無能力,可以說在性格上他比袁紹更具有果斷性。
故而在他接掌了袁軍大權之後,一方麵是繼續在鄴城這邊加緊防禦事宜,另一方麵卻也提出了他的戰略意圖。
袁尚覺得死守鄴城,將戰場放在鄴城終究有損自己這一方的基業,故而他的意思是趁著朱衛軍主力現在還在濮陽城這邊的時機,袁軍應該主動出擊。
最終袁軍應該是在黎陽這邊迎戰朱衛軍可能的來襲,如此也就能將戰事放在翼州邊界之地了。
禦敵於外,乃是出自戰國孟子的《萬章下》篇,大致便是指敵人未進入統轄區就進行抵禦,不讓敵人進來,如此才能讓戰爭對己方的破壞降弱到最小。
現在翼州內部已然受到了朱衛軍的不少破壞,也隻有鄴城周邊還是保持著穩定,當然,鄴城作為袁紹的大本營所在,自然也是翼州發展最好的地區。
所以朱衛軍即便是進入了翼州加以騷擾破壞,可隻要鄴城這邊安穩,袁紹至少還能保持一處足以養軍的後方基地。
若是朱衛軍發動了對袁紹的征伐戰,雙方將戰場放在鄴城的話,自然會破壞了鄴城周圍的農耕秋種,徹底將袁紹的後方糧草根基給摧毀了,戰後再想恢複起來,沒有一、兩年時間是不可能的。
這樣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將戰場放在鄴城。
如此袁尚接掌大權之後,便準備把未來和朱衛軍的戰場放在黎陽,這處翼州和兗州的邊界之處。
隻要後方鄴城的大本營基地還能保持穩固,可以維持農耕的安穩,還可以通過耕種滿足袁軍的糧草所需,哪怕袁尚在黎陽這邊和朱衛軍打的多是慘烈,雙方軍隊對峙多久,也能借助鄴城這邊的後方大本營,支持袁尚在前方黎陽的戰事。
其實之前朱衛攻取洛陽,而將麵對曹操、袁紹的戰場放在洛陽,也是有這種意思,都是為了保持後方大本營的穩固,不至於影響了農耕糧產,從而破壞了自己的長遠發展。
所以袁尚在如今這個時間階段,提出了這樣的戰略構想也是很合理的。
隻是如今朱衛軍的龐偃所部熊魃營卻占據著朝歌、蕩陰、黎陽之地,所以按照袁尚的意思便是應該先行調用大軍攻襲朱衛軍的龐偃所部,然後在黎陽縣這邊構造防線和朱衛軍展開正麵對決。
現在袁尚代替袁紹統管大局,他的意誌自然也就是袁紹軍的戰略核心思想了。
最終袁尚決定了下一步的戰略方案,他留下了許攸督軍兩萬繼續駐守鄴城,確保留在鄴城養病的袁紹安全,繼而袁尚親自帶著逢紀、審配,領兵近十萬先行向蕩陰出兵,便對朱衛軍的龐偃所部發動了攻勢。
說起來袁紹軍驟然的反襲,還真讓駐防在朝歌、蕩陰、黎陽一線的龐偃、諸葛亮有些意外。
畢竟之前他們奉命到了這邊防禦袁紹軍南下,卻是采取了出兵襲擾鄴城的攻擊性防禦戰略,而此前袁紹軍這邊基本上采取了被動防禦的戰略,完全沒有反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