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高等鋼琴專業教學法差異之比較研究(1 / 3)

內容摘要:文章試從中美高等音樂院校在鋼琴專業課的課時設置、教學內容與考核方式等方麵的不同,運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對中美鋼琴專業的教學方式及特點進行分析比較,總結出兩國在教學理念與方式上所存在的差異,並對我國鋼琴教育界如何有的放矢地吸取美國先進的教學經驗提出建議。

關鍵詞:鋼琴教學法 中國音樂學院 美國音樂學院 高等鋼琴教學體係

近年來,隨著國際間學術文化交流的不斷展開,國內各音樂院校與美國的音樂學院之間的學術往來日益頻繁。我國鋼琴教師與學生都逐漸意識並開始思考中美兩國在鋼琴教學的理念與方式上存在的差異。這些差異造成了中美兩國音樂院校的學生在基本功、學習方法、專業能力以及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等方麵的不同, 而這些差異又與中美兩國在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差異有直接或間接的聯係。 因此,對這些差異進行全麵深入的研究,對中美兩國鋼琴教育界都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有助於兩國鋼琴教育水平的提高。筆者試從中美高等音樂院校在鋼琴專業課的課時設置、曲目要求與考核方式等方麵的不同進行探討,並且運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對中美鋼琴教師的教學方式及特點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出兩國在教學理念與方式上所存在的差異,並對我國鋼琴教育界如何有的放矢地吸取美國先進的教學經驗獲得了一些啟示。

一、中美音樂學院鋼琴專業課時設置與考核方式比較研究

筆者對美國伊斯特曼音樂學院鋼琴係、 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與上海音樂學院鋼琴係、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鋼琴表演專業的課時安排、曲目要求及考試製度進行了比較,發現兩國音樂院校在各個方麵都存在不少差異,而這些差異體現了教學理念上的不同,並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演奏特點的形成產生了影響。

首先,中國的音樂院校的鋼琴專業課通常為一周一次的一位老師對一位學生的專業小課,一次課時為一個半小時。美國的音樂院校的鋼琴專業課則通常由兩部分組成,一為一周一次專業小課,一次課時為一個小時,二為一周一次,由跟隨同一位老師學習的所有學生(不論年級)參加的演奏課,一次為兩小時左右。演奏課為學生提供了試演、考試、比賽及音樂會曲目,積累上台演奏經驗。在一位學生演奏之後,老師會要求其他學生做出點評,學生通過對他人的演奏進行分析,可以對鋼琴演奏中的音樂與技術課題有更好的領悟, 並且鍛煉對今後教學非常有用的表達能力。曾經在伊斯特曼音樂學院跟隨著名鋼琴教育家特魯教授學習的鄭穎博士回憶道:“每周的小課與演奏課讓我有充分的機會向專業老師學習。演奏課使學習鋼琴不再是一件非常孤獨的事了,演奏課上同學相互給予中肯的評價,建立起一種互相幫助、友好競爭的氣氛。”美國音樂院校普遍重視演奏課,要求每一位專業老師必須開設該課程。

中美兩國音樂學院在鋼琴專業課課時設置上的不同與它們在考核與評分製度上的差異有直接的關係。中國的音樂學院普遍一學期設兩次專業考試,期中考試一般為技術考核,要求學生演奏音階及練習曲,期末考試一般要求演奏兩到三首作品,專業考試打分普遍采用百分製,成績單上顯示考試分數。頻繁的考試使學生感覺一個學期都在為了準備應對考試而練琴。而為了確保學生能在短期內將考試曲目彈出較高的水準,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許多老師覺得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音樂技術上的問題,經常不得不采取所謂的“喂”式教學法,即將每一處的正確演奏法手把手地告訴學生,而這種教學法是比較費時的。因此許多學生與老師覺得1.5小時的專業課時並不夠用。那麼,美國音樂院校的老師又是如何在每周一小時的專業小課內完成教學計劃的呢?美國的音樂學院每年的專業考試次數要少於中國的音樂院校,通常一個學年(兩個學期)隻有一次專業考試。很多學校專業考試不打分,隻有通過與不通過兩種成績。 在每學期的成績單上記錄的專業成績則是專業老師根據學生一個學期的上課情況打出的A、B、C、D四個等級分。完全不同的考核製度體現了兩種差異甚大的教學理念。美國的音樂學院信奉藝術不同於其他學科,是不能用百分製來衡量的,但是考試時老師會為每一位學生的演奏寫出詳細的點評。美國伊斯特曼音樂學院的鋼琴係主任Barry Snyder先生就這種考核製度解釋說:“對學生來說,來自於多位老師關於自己演奏中肯詳細的點評比一個簡單的分數要真實有幫助得多……我們更重視學生的一個學期的學習情況,而不是一次表演的結果。”他還談到美國的音樂學院之所以往往一年隻設一次考試,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自由接觸選擇曲目,而不隻是被限製於苦練幾首考試的規定曲目。筆者對中美兩國各15位同等年級的鋼琴專業學生所學過的作品目錄單進行了比較,發現中國學生所學過的作品目錄單中,肖邦練習曲、李斯特練習曲及一些炫技性的曲目占有相當比例, 所學作品大多為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歐洲幾位主要作曲家的作品。而美國學生彈奏過的練習曲數量明顯不如中國學生的多,但所學作品的風格時代要更多樣化,特別是20世紀的鋼琴作品所占比例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