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後來輾轉逃難到遼東,在那裏,遇到了從北海國來避難的邴原。
東萊郡和北海國算是正兒八經的老鄉,遠在異鄉,能跟同鄉相見,兩人沒幾日,就相熟的無話不談。
邴原的來曆,也不簡單,他是北海有名的賢士,麵對孔融的招募,毅然選擇遠避他鄉。
因為,在邴原眼中,孔融雖然是孔聖人之後,卻毫無實幹之才,隻知道興辦教育,給百姓講些毫無意義的禮義廉恥。
放在太平年間,這位四歲讓梨名動天下的文士,一定能把北海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適逢亂世,孔融的做法,毫無實用,怕是連黃巾都抵擋不住,所以,邴原很果斷的逃離了北海。
事後孔融的人生軌跡,也的確被邴原一猜中的。孔融早早的就歸降了曹操,然後,滿口之乎者也的整日在曹操耳邊聒噪,最後落了個滿門被殺的下場。
邴原對太史慈非常同情,曾問他“東郡太守如此對你,當真令人心寒,你可曾後悔?”
太史慈搖了搖頭,語氣堅定的回道“不後悔!”
年紀輕輕的太史慈,卻有這般高人一籌的覺悟,不辭辛勞的跑去京師遞送奏章,結果還把青州刺史給招惹了,無奈隻得逃亡在外,可是,麵對東郡太守的負心之舉,太史慈毫無怨言。
邴原不解,忙問其故,太史慈回道“雖然太守的舉動,讓人失望,但是,那是他自己的錯,如果我不竭盡所能的把太守交於我的任務完成,就是我的不對了!”
僅憑這一番簡單的對話,一代名士邴原,對太史慈頓時刮目相看。
之後,通過邴原,太史慈又認識了同樣來遼東避禍的劉政,劉政也是有名的名士,遼東太守公孫度是個小肚雞腸之人,見劉政有勇有謀,在遼東極有名望,公孫度心中嫉妒,說什麼也要把劉政殺掉,麵對公孫度的追殺,又是太史慈挺身站了出來。
太史慈對劉政保證道“隻要我能回青州,就一定帶你平安回去。”
劉政感激涕零,邴原還為此拿他打趣“為何太史慈說帶你回去,你就如此激動?”
劉政道“如果子義還信不過,這天下間還有可信之人嗎?”
“啊…”
呂卓差點沒失聲喊出來,在他眼裏,一直以為,太史慈僅僅是個槍法不錯能與孫策齊名的三國猛將,可是,萬萬沒想到,早在年少的時候,太史慈就已經美名在外,而且,靠的並不是他的武勇,而是浩蕩天地間的義氣。
對東郡太守,毫無怨言,竭盡所能;
對劉政,他仗義出手,氣魄過人;
對北海孔融,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而且,呂卓僅僅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太史慈卻沒有任何的輕視慢待,還相邀一同把酒言歡,這讓呂卓對太史慈更加敬重。
雖然才剛剛接觸,但是,呂卓對太史慈的印象,卻非常的深刻,太史慈,絕不是光有匹夫之勇的莽夫。
太史慈擺了擺手“些許小事,不值一提,來喝酒,呂卓,說說你吧…”
對自己的過往,太史慈毫不在意,就算被武安國講了出來,在太史慈看來,那也僅僅是自己該做的,沒什麼好炫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