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材料類專業導師團隊製培養模式的思考(1 / 2)

材料類專業導師團隊製培養模式的思考*

高校研究

作者:戴安倫 朱治願 鄭傳波 龔利華

摘 要:改革開放至今,大學招生數量劇增,而教學模式基本依舊,大學生畢業時存在找工作難的問題。文章就材料加工類專業的現狀及可能的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材料加工類專業;導師團隊製;培養模式

製造業的轉型及裝備的高端化,材料的研發、製造技術與應用更顯重要,對材料加工類專業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對材料加工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標準及模式也要有相應的改革。我們對培養“多層次材料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導師團隊製”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社會發展對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首先,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材料的開發與應用,可以說材料專業人才在任何時期都可以在研究部門、企業的各個運作過程中,對產品的研究、生產、質量控製、產品的升級換代等中起到積極重要的作用,裝備製造業需要大量的材料類專業人才。

其次,經濟國際化帶動產業國際化,各企業(公司)的經營生產模式趨於單一化、專門化,大量的製造工作都由專業製造公司承擔,最後集成組裝完整的產品。作為裝備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質量很大程度反映在材料(包括原材料、外協加工、鑄造、焊接、熱處理等質量)的處理上,這就需要有專業人員擔起貫標、製造、監督、質量檢測各個工序的質量關,除了設計、機加工外,其他的多個工序均與材料類專業相關。

可見,材料類人才的社會需求量實際很大,但要求相應也高。首先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其次要有較寬的相關專業知識;再者要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實踐經驗、較好的管理知識、較強的溝通能力。

二、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全國工科院校幾乎都設有材料(鑄造、焊接、熱處理、材料成型)類專業,本科教育從“精英教育”漸變為“大眾教育”,教學以課堂為主。而招生數量的增加,上課均是大課,老師管不到每個學生,平時幾乎沒有機會管學生,學生學習主要靠自覺、自悟。

多數學校在招生數量增加的同時,並沒有增加相應的實驗設備,實驗隻能以“演示”為主,並不能做到學生人人動手,更沒有經常動手的機會,理論聯係實際基本沒有,僅有的知識隻是停留在書本上。

專業知識的學習,很大部分同學隻是應付考試,考完知識就還給老師了,以至於到畢業季,連專業基礎知識的概念都掌握甚少,實際知識懂得更少,也沒有多少本專業以外的知識與技能,在找工作時,與企業基本上交流不起來,大量的本科生不知道企業要什麼樣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能適應什麼工作,麵臨著就業難的問題。

三、導師團隊製的模式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