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創設欣賞情境,來品味作品的藝術特點
一些優秀的藝術作品,在形式結構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或某種意味的精神內涵,即意蘊美。在審美直覺這種表層的心理活動刺激了欣賞者的直覺,將不滿足於停留在表麵的連鎖反應,這時教師應積極配合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像和情感,從而在欣賞的過程中,欣賞主體受到欣賞對象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展開想像,調動相關的各種感覺實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畫麵。“轉軸撥弦兩三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很快地排除各種因素的幹擾而進入審美心境。教師應利用一切可能,采用電化教學法、語言描述法、設置情境等“不擇手段”而為之,往往事半功倍。如在欣賞時,播放一曲音樂,創設一種藝術氛圍,能使學生自覺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態度轉向審美態度,擺脫實用的功利觀念的外界的幹擾,在濃烈的欣賞氛圍中步入藝術的殿堂。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
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曆史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教師應利用欣賞課讓學生接觸人類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如陶器、瓷器、青銅器、敦煌壁畫和世界文明古國的雕塑,以及國內外滲透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類高尚情感的優秀美術作品;選擇人類美術的精品,加強欣賞和評述這個重要環節的教學,如梵高的《向日葵》,列賓的《伏爾加河的纖夫》,馬蒂斯的《羅馬尼亞的上裝》,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徐悲鴻的《群馬圖》,齊白石的《蝦》等。這些作品思想深邃,富於理性,和諧秀美,有利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作品,討論、交流、評述作品,領略作品采用的材料、技法及其表現風格、文化背景、個性特色等,從而全麵地了解作品的相關知識,品味作品的文化精髓。
總之,一堂生動活潑的美術欣賞課,除了需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曆,更需要有教學的技巧,有能夠加深學生印象的活動方式。隻有讓他們感受到欣賞課的生動、有趣、有意義,隻有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我們的課堂上來。美術課的教學目的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美的向往和渴望。課程改革下的美術教育,應全麵分析美術教育所蘊涵的價值,在突出美術教育學科特點的同時,打破學科知識的條塊分割,完美地體現美術教育的價值。這樣,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才能有意識地引發學生的思維層層升發,對學生藝術思維的小小浪花推波助瀾,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造型語言的含義,真實地體驗到造型語言表達真情實感的美,從中體驗到成功感和藝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