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傳統青綠山水的認識(2 / 2)

宋以後直至明清兩代,出現了重振青綠畫科的青綠山水畫家仇英、袁江袁耀父子。他們畫風嚴謹,獨創了別具一格、色澤華麗的山水樓閣界畫。

現代青綠畫大家張大千自創了一種半抽象的墨彩交輝的潑墨重彩畫法。其濃麗、新奇的特點,令人震撼,將青綠山水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大千先生試以潑墨法作山水畫後,又在潑墨的基礎上潑以大青大綠,獲得了更為新奇、清麗的效果,並以其天縱之才,在幾年的時間內使驚世駭俗的‘潑彩’迅速成熟。”

三、現代青綠山水

張大千在唐代王洽潑墨畫法理念的基礎上,借鑒米氏、梁楷、青藤等大寫意潑墨法,糅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係,結合大青綠的濃麗、小青綠的明快,蝶化出了如夢如幻的“潑彩”世界。他把文人水墨畫淡泊、簡約的內在精神及黑白單色色階極境的追求恰到好處地糅進了青綠山水畫境之中。以色當墨,轉化為雖濃豔卻率真、絕俗的青綠色彩,莊嚴華美,不事張揚;因水墨畫內斂、和諧的色彩氣質的淘洗,使潑彩色彩在一種張力之中又顯純淨、澄澈。在體現出道家克製、內斂的色彩觀———“五色令人盲”的同時,也包含了儒家在“雜多”中求統一、和諧、包容的色彩觀。其《山雨欲來》一畫中,石青、石綠、墨黑相滲相潑,左下的虛空處,點綴屋宇樹木,空靈剔透、幽情無限。具體的形體被抽離而去,在一種如煙如霧卻又有翻江倒海之勢的色墨交融之中,青綠敷色與造型的衝突被輕輕揮之而去。水墨在“墨分五色”中,體現著單純;潑彩在“大色無彩”中,展示著斑斕。

張大千確實開創了潑彩技法一端,而使其成熟到完善,卻是何海霞。何海霞繼承了老師的成就,汲取了文人畫的營養,同時對於古建築及其彩繪體係,傳統雕塑和古裝戲劇服飾色彩體係,民間工藝和文物的形式感,以及近代西方繪畫藝術的融會貫通、客為我用等方麵,都顯示出一種卓爾不凡的慧心和鬼斧神工般的魔力。

張大千與何海霞承傳了水墨觀念與色彩傳統的銜接,並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把古代文人的生活誌趣和審美理想適時地融入現代人的情懷,給現代彩墨山水畫創新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啟示。繪畫是“眼睛”的藝術,我們看到的是五彩繽紛的色相世界;色彩完全可以像文人畫“黑白”之色一樣,在中國畫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奏響奔騰的色彩藝術的時代旋律。

四、小結

隨著現在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形態以人生存環境、審美觀念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畫的格局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水墨畫的一統天下已不複存在,而現代山水畫在形式、內容、技法方麵的革新與探求,打破了傳統水墨山水獨尊的局麵使其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這一情境引發了我們對青綠山水這一古典樣式的重新審視和認識,事實上也為青綠山水畫提供了一個複興和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