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倡“語文味”,還要提升教師素養
要使課堂煥發出語文味,教師應該自身就有語文味。“腹有詩書氣自華”,試想,一個自身語言都貧瘠幹涸,安於就事論事,墨守陳規照本宣科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也難把課堂變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詞藻豐富,旁征博引,妙語連珠,收放自如,那麼,這樣的課堂不管是預設也好,生成也罷,無疑都會是一堂好課。所以,語文教學中“語文味”的要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要使語文課堂有語文味,教師可以走以下兩條路“專業化道路”和“個性化道路”。
四、領悟文章要有情味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情感,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不少。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會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如老師指導學生理解完“臥薪嚐膽”在課文中的意思後問學生:你們要不要“臥薪嚐膽”?這時的學生不明白“臥薪嚐膽”的另一層含義,當然說“不”,該老師就舉了個例子:“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航天人臥薪嚐膽了幾十年終於使我國第一枚航天火箭飛上了天空。”“他們真的去臥薪嚐膽了嗎?”學生頓時體會到“臥薪嚐膽”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發憤圖強”。接著,老師又讓學生用“臥薪嚐膽”來說一句話,有的學生說出了“我們中國足球隊臥薪嚐膽了幾十年,終於闖入了世界杯”。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使語文課堂有語文味,關鍵要激發學生語文興趣,以多向思維取代單向思維,以學生的感悟代替教師冷靜的分析,將形象思維和情感體驗與抽象思維有機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去讀,去品,從而進入文本。這中間,教師的情感投入至關重要的。語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語文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浪漫主義情懷。語文教師必是一個感情豐富並學會“煽情”的人。語文教師還需要能夠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了解教材的同時了解學生,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激蕩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讓語文課堂有滋有味,讓“語文味兒”詩意地棲息在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