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1 / 2)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白靜

摘 要:“語文姓語,小語姓小”,在課堂上我們必須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編排體係,在有關字、詞、句、篇的教學中,確保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去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並力求將語言訓練的過程展示得妥帖自如、富有藝術性,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增強他們的語文素質。一句話,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文”味

語文課欲開學生“胃口”,一定要講究他的味,即要有“語文味”。“語文味”是語文課堂的靈魂,更是語文教學所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這一理念在我國學術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廣東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認為:“語文味,就是指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礎學科的性質,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個性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來,從而使語文課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迷人的氛圍和人性美麗,使學生對語文產生強烈的興趣,進而使師生雙方都得到共同發展。”他的這一定義顯得比較質樸、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與學生共享濃濃的“語文味”卻非易事,多年來中學的語文教學大多走在它的邊緣。在此,筆者就對語文教學中“語文味”的缺失與回歸作些探究。

一、識字教學富於趣味

學生識字寫字,就是為了掌握一種交際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個情感態度的問題;而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尤其是我們的漢字,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識字寫字方麵,同樣應體現語文的工具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觀性作形象的描繪,利用會意字巧妙的形、義聯係作富有情趣的解說……這時,學生的想像、創造,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並且他們會驚喜地發現:原來枯操乏味,難以捉摸的方塊字是一個個有趣的符號,他們也會由此對它產生無窮的樂趣。該老師在上課時,就充分利用象形字來引導學生記憶字形,理解字義。他在指導學生學習“奴、仆”兩字時,分別板演奴、仆兩字的象形字,然後引導學生記憶字形,並直觀形象地理解了奴仆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受盡屈辱”。

二、提倡“語文味”,主要是促成情感的共鳴

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教學情感亦一樣。教學情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複雜的心理現象伴隨著對文本認識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使之與教師、與文本、與作者之情產生情感“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便是幹癟空洞,枯燥無味的軀殼。“情感”是否“共鳴”,是教學情感,乃至教學活動的關鍵。教師講課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像機器人一樣雖有聲而無情,雖有行而無內涵。這無激情的教學,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聽課。這樣的教學活動,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學效果必然不盡如人意。隻有把教學情感交流、溝通得恰到好處、水乳交融、和諧統一,才能克服枯燥無味的說教,才能防止出現壓迫強製式的教學,才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