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後誌堅
摘 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我們教學工作者必須研究的內容。設計良好的提問,能開拓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精彩的課堂提問可以使教學有聲有色,還能引導學生領會教材內容。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
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隻在每事問。”可見課堂提問之與教學的關係是如此的重要。設計良好的提問,能開拓學生的思路,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優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人根據教學實踐的體會,就語文課堂提問淺談幾點:
一、先易後難
在課堂提問中,我們還要注意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問題的難易適中,深文淺問,淺問深究,直事曲問,使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問題過易,會使學生產生厭倦與輕視的心理;題目太難又會使學生望而生畏,無從回答,影響思維的主動性。因此,在提問過程中,我們要像《學記》中所說的那樣“善問者如伐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處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這就是說,我們教師在提問題時,就像砍伐堅硬的木材一樣,先從易砍的地方砍起,隨後再砍木材的關節。如在教學《月光曲》一文中,“陶醉”一詞通過三個步驟來使學生逐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正確運用的。首先提問:“聽著貝多芬彈奏美妙的樂曲,兄妹倆怎麼樣了?”讓學生準確地找出“陶醉”一詞,再要求在工具書中找準詞義,接著加深問題難度:“兄妹倆為什麼被‘陶醉’了?”此問題較靈活,又無現成答案,於是引導學生把詞放到課文中去理解體會。經過思考、議論,從學生中反饋出的信息是:兄妹倆生活貧苦,又渴望親耳聆聽到貝多芬的親自演奏,當偶然中突然他們的希望變成了現實時,自然陶醉在美妙的樂曲聲中了,窮兄妹倆在他們破舊的茅草屋裏聽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樂家彈奏的曲子,他們激動非常,完全沉浸在樂曲的意境之中,所以被動聽的樂曲所陶醉。最後提問:除課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詞還可以怎麼用?學生經過信息的輸入加工處理,反饋出來說:美麗的景色,精彩的節目,動聽的故事等方麵都可用上“陶醉”一詞。這樣的教學,克服了一些學生死記硬背詞義的壞習慣,同時也使學生感到學習輕鬆有趣,信息能及時反饋,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閱讀能力。
二、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係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於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麼?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後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複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麼?學生由於有了前麵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見風使舵”。最後,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麵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麼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以上的提問步步誘導,環環相扣,使學生不僅清楚地認識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點,而且深入了解到,“變色龍”這個文學形象的諷刺鋒芒不隻指向沙皇忠實走狗的醜惡靈魂,而且直指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