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肝炎
肝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以肝實質細胞變性壞死為主要病變的疾病。因為肝髒內除肝實質細胞外,還有上皮細胞、吞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等。所謂變性是細胞或細胞問質發生的較輕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異常改變。當病因去除後,變性可以恢複。變性到一定程度不可恢複時,稱為壞死。
我們通常把病毒性肝炎簡稱為肝炎,這是因為在我國病毒性肝炎發病率高的緣故。實際上從醫學角度看,凡是能引起肝髒炎性病變的疾病均應稱之為肝炎。醫學上將肝炎進行臨床分型,分為四類,即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CH)、淤膽型肝炎(CSH)、重症肝炎(SVH)。
一、急性肝炎(AH)
急性肝炎(Acute heptitis,AH)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以肝髒損害為主的全身性傳染病,是常見的肝髒急性炎症病變,以急性肝細胞壞死和炎症反應為其病理特點。
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肝炎,以甲型、乙型和戊型為多。由於病原學的不同,急性肝炎的潛伏期也不同。甲型肝炎為15~45天,乙型肝炎為30~180天;丙型肝炎為15~150天;戊型肝炎為15~75天;庚型肝炎目前尚處於研究之中。急性肝炎臨床表現變異很大,包括無症狀的亞臨床型(隱性感染)、自限性急性無黃疸型及黃疸型肝炎,以及少數發展為重症肝炎。一般根據其臨床是否出現黃疸分為急性黃疸型和急性無黃疸型二類。
(一)急性肝炎的臨床表現
1.急性黃疸型肝炎的臨床表現
典型臨床病程可分為黃疸前期。黃疸期和恢複期三個階段。
(1)黃疸前期大多數患者起病急,伴畏寒,發熱,一般體溫在38℃左右,少數病人也有變化,體溫可達39~40℃。發熱多在2~5天內自退,少數可稍長。此期主要症狀為全身乏力和高度食欲不振、厭食、惡心嘔吐、上腹部脹痛,尤以食後加重,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為甚,尿色逐漸加深,可呈濃茶色。乙型肝炎患者可出現關節痛,蕁麻疹和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為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引起。本期通常持續一周左右。
(2)黃疸期自覺症狀可有所好轉,但尿色繼續加深,鞏膜、皮膚出現黃染,約在1~2周達到高峰,以後黃疸逐漸}肖退。通常在黃疸出現後,發熱減退,消化道症狀改善。部分病人黃疸呈梗阻性,可有大便顏色變淺呈陶土樣,皮膚搔癢。此期病人有肝髒及脾髒腫大,肝區有觸痛及叩擊痛。有明顯肝功能異常,血清膽紅素和穀丙轉氨酶(GPT或ALT)水平明顯升高,此期可持續2—6周。
(3)恢複期黃疸逐漸消退,症狀減輕直至消失,肝脾回縮至正常,肝功能逐漸恢複正常。此期約為1個月,少數患者的恢複期可長達4個月至1年。通常甲型與戊型肝炎病程較短,而乙型、丁型、丙型肝火病程較長,遷延性肝炎患者超過6個月可轉為慢性肝炎。
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的臨床表現
為急性肝炎的主要類型,發病率遠較急性黃疸型肝炎為高。臨床表現與急性黃疸型肝炎相似,但整個病程中不出現黃疸。臨床體征以肝腫大為主,脾腫大少見。相當一部分病例症狀不甚明顯,僅在體檢和肝功能檢查時發現肝腫大和肝功能異常而被確診。該型肝炎病程一般不超過3個月。部分遷延超過6個月的乙、丙、丁型肝炎可轉為慢性肝炎。甲型肝炎病程偶有超過半年者,但亦可自限而不轉慢性肝炎。
盡管不同類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臨床表現基本相似,但由於病毒的感染途徑不同,又各有其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1)甲型肝炎的特點:①潛伏期2—6周,多發於兒童,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易引起流行和暴發流行。②臨床上以急性黃疸型較多見;呈自限性,通常不演變為慢性肝炎。③可用人血丙種球蛋白或胎盤球蛋白預防。
(2)乙型肝炎的特點:①潛伏期5周~6個月,平均3個月,主要通過輸血、注射、密切接觸和母嬰傳播,可呈散發性。②臨床以急性無黃疸型多見(占70%一90%·),可發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部分病人可演變成肝癌。
(3)丙型肝炎的特點:①潛伏期:輸血後感染為2~21周,其他方式感染1~4周,最短為4天。②臨床表現輕,多呈無黃疸型,表現為長期ALT升高,易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發病率高於HBV感染者。
(4)丁型肝炎的特點:①HDV與HBV混合感染,潛伏期為5~20周,重疊感染潛伏期為3—4周。②臨床常表現為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發作。④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重疊感染易變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5)戊型肝炎的特點:①潛伏期2~10周,平均6周;由汙染的水源及食物傳播,可引起爆發流行,多見於青壯年,孕婦患者病死率高(可達20%)②80%以上病人為急性黃疸型,病程亦為自限性,大部分病人預後良好,不演變成慢性,且一般用人血丙種球蛋白預防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