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養生當論食補,治療當靠藥攻(1)(1 / 3)

食補是祖先給我們的養生秘方

食補在我國至少已有3000年的曆史,據《備考》和《尚書》記載,唐堯、虞舜、夏禹,壽皆百餘歲,他們都非常注意調補飲食。《黃帝內經》成書時,已明確指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強調了以食補之,五味調和的養生方法。周代曾於公元前1066年,設“食醫中士”的官職,專門主管以食補益治病。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釀造品與食品40多種,把食物用於調補和治療。魏晉南北朝曾有《食經》一書。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內篇》、梁代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養生終》中對食療方法都有詳細的記載。隋唐時代孫思邈篤重養生,在《千金方·食治篇》中倡導:“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神爽誌以資血氣”,“為醫者當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唐宋時期食補得以發展。宋代王懷隱著的《太平聖惠方》96~98卷專章食療,談及28種疾病的食療方法;陳直著《壽親養老新書》對食療作了詳細論述,初步形成了食療專科。元代營養學家忽思慧任膳太醫,編著《飲膳正要》三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營養專書。這些著作,在元明、清時代流行很廣,並遠傳朝鮮和日本,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在明清時期,有關飲食養生和食療方法的著作層出不窮,稽康的《養生論》、曹慈的《老老恒言》、沈李龍的《食物本草會纂》等在食療理論、食物宜忌、食物調攝等方麵更臻憲善。幾千年來,食療在保證人們身體健康,治療疾病,益壽延年,繁衍中華民族子孫萬代方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金元時代名醫張從正指出:“養生當論食補,治療當靠藥攻。”隋唐名醫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這些都說明飲食調養的重要性。

我國古代即有醫食同源之說。曆代醫家認為“藥物多用於攻病,食物多重於調補。”所以從古至今,食補調養,不論用於治病,還是為了保持身體健康,都是必需的,食物和中藥都無絕對的分界。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就將食品大棗、核桃、藕等食品列入中藥類。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按“果菜米食”作為藥物的分類法。食物與藥物一樣,也具有四氣五味的特性,即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酸苦鹹”五味,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屬性,可歸入不同的經絡髒腑。故按中醫的“四氣五味”理論,食物與體質的四氣(寒熱溫涼)必須在治療上考慮到,如體熱、熱病,宜多食寒涼性食物;反之,寒體、寒病,宜多食熱性食物。

人身髒腑有陰陽之別,體質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說,髒腑、體質傾向陰的,喜愛溫性食物和藥物,屬陰性再吃寒性、涼性食物就不太合適;屬陽性體質的人則喜食涼性、陰性食物和藥物,若給溫性、熱性食物或藥物則常有上火、便秘和發熱等情況。根據體質特點,飲食和藥物一樣,要有所選擇。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切藥物都要通過人體的吸收運送才能發揮作用。脾為後天之本,“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人身保健著重照顧脾胃,調攝食物。《醫言》說:“常年有病與老年病人,主要在保全胃氣,保全胃氣在食不在藥。”

古人特別注重對虛症之體采用補益之法,有“虛則補之”、“損則益之”的說法。人體的健康和多方麵因素有關,因此,在食補時應根據不同體質、不同病症來選擇食物。不能隻孤立地看食物的價值,所謂高貴的補養藥品,還要看到人的整體和不同人的特點,看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以做到因時、因地、因人製宜。如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的具體情況不同,補虛時也有所不同。陰虛體質的人,即常口燥咽幹,手足心熱,舌紅苔光剝。俗謂熱性體質的人,多消瘦,宜多吃涼性食物。相反,陽虛體質的人,畏寒,四肢不溫,而舌苔淡白,舌淡,陽痿,早泄,宜多吃熱性食物。有些老年人頭昏、目眩,是肝腎陰虛肝陽上逆表現,宜多食蔬菜、水果或殼類海產品等;如腸燥便秘者宜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芭蕉等水果及含油脂的食物;反之,陽熱之體忌辛辣之品,寒體寒病忌生冷瓜果,脾胃濕熱重者忌油膩呆胃之品。

所謂“虛不受補”,是說服用補品,如人參、鹿茸或吃了羊肉湯、狗肉等大溫之食物,出現了口幹、唇焦、煩躁、夜不能寐等虛火上延及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其原因一方麵是由於體虛人脾胃虛弱,膩滯之品傷胃所致,另一方麵是用了補陽和補氣之品,更使陰虛體質的人原有的“虛火”症狀加重。陰虛體質不能盲目地用溫熱補品,而應以滋陰液為主,這樣才能收到補而有益的效果。氣虛者,表現乏力、氣短懶言、頭暈、出虛汗、小便清長,可以吃點胎盤,或用人參燉雞湯吃。血虛者,表現麵色萎黃、頭暈、眼花、心悸、手足發麻及舌質淡,可以常吃紅棗、桂圓、動物的血和肝髒。元魚、烏龜和淡菜都是陰虛病人的好補品。牛羊鹿肉溫中補虛,狗肉味美香濃,能和血暖身,是陽虛體質的好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