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說:“人以水穀為本”,“故不入半日則衰矣,一日則氣少矣”。“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因此,我們不僅要注意食物的清潔衛生,做到“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及“食飲有節”,定時定量,切忌大吃大喝。
提倡素食是我國古代養生家的一貫主張,佛教、道教養生家均遵循為養生大法,不可破規。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甘厚味,對於保健長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孫思邈提倡老年人的食物“常宜輕清淡之物,大小麥麵、粳米等為佳”,還強調“喜養性者常需少食肉,多食飯”。《內經》指出“高(膏)梁之變,足生大丁(疔)”,就是指嗜食肥美厚味容易引起疾病。
食宜淡,不宜食鹽過鹹。昔謂:“鹽者勝血”,“鹹使血凝”。現代已認識到飲食過鹹與高血壓病的高發病率有關。
食物要求清淡,但也不能過於清薄粗糲,否則味同嚼蠟,不能適口,也會影響食欲,使營養缺乏,有損健康。元代鄒鉉主張老年人服牛奶。在《壽親養老新書》中記載:“牛乳最宜老人,平補血脈,益心,長肌肉,令人身體健康,潤澤,麵目光悅,誌不衰,故為人子者常需供之,以為常食……”常食牛奶有益老年人身體健康。
素淡結合的食物對人體有益,古人認為是養生的基本要素,有詩作證:“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功行從此始,淡食多補信有之。”
藥食同源,食補祛病
食補與食療、藥膳意義相近,它是指用食物來預防和治療疾病,以食代療,達到強壯身體和延年益壽目的的養生方法。《素問·髒器法時論》指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它說明了食補的內容及目的,即除了用藥物祛邪治病外,還必須利用穀、肉、果、菜等食物來補益精氣,滋養身體,調節機能,增強抗病能力,通過扶正而達到祛邪的功效。
1.食補的作用
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類必須攝入食物,才能維持生命。合理營養是健康的保證,完善的飲食和充足的營養,是維持機體健康所不可少的。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而營衛以賴之。”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無機鹽、維生素、水分等,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是人體生命活動中許多重要物質的組成部分,人體通過攝入食物以保證體內新陳代謝所需的能量供給,機體又通過不斷汲取食物中的營養而增強了對疾病的抵抗力。因此,要強壯身體,防病抗病,延年益壽,必須重視食物補養。
金元時代名醫張從正說:“養生當論食補,治療當靠藥攻。”唐孫思邈指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這些論述,闡明了人體患病後的治療原則。即先以飲食作為調養機體,防止病情加重或並發其他疾病的重要措施;當飲食治療效果不滿意時,方可運用藥物治療。許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藥材,既有營養價值,又有藥用價值,況且食物沒有藥物之偏,對機體的副作用很小,俗語所說的“藥補不如食補”,其意義正在於此。
2.食補的特點
食補不同於現代醫學中的“營養學”,它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總結了曆代食療營養的寶貴經驗而形成的,所謂“醫食同源”就包括了這個方麵,因此食補既有“醫”的特征,又有“食”的特色。
(1)預防為主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特點之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種理論體現在食補中,即通過平時的飲食營養衛生,不斷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避免和消除各種致病因素對機體的危害,以保持身體健康。當機體患病後,則更應注意飲食營養的合理,用食補來調治疾病,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在治療過程中,當藥物控製了病情時,就應以飲食調養正氣,祛盡餘邪,以免藥物損傷機體的正氣,這便是《素問·五常政大論》所指出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注意飲食營養衛生,無病防病,有病防其惡化,是食補的基本原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