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鏡子裏的龐然大物,小艾恐慌了,製訂了一個又一個嚴密的減肥計劃,可都失敗了。因為一旦沒有食物的陪伴,她就不知道該如何打發時間,不知道如何活下去。用她自己的話說:“有的吃就開心。”雖然進食時的快感讓她一時忘記失戀的痛苦,但伴隨著的內疚、負罪感,使她的心情非常複雜,隻是再多的內疚也敵不過進食的欲望。家人帶她去看醫生,醫生診斷她患上了肥胖症,這主要與她的抑鬱情緒有關。
心理學認為,肥胖症產生的根源在於人們自我意識較差。自我意識主要指人們對自己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等方麵特征的認識和自我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自我情緒體驗和自我行為控製,包括對自己在社會環境中所處地位的認識以及自身價值觀念的評價等。大量醫學臨床實踐發現,肥胖人群的自我意識總分以及在行為、焦慮、幸福與滿足等分量表上的得分均低於正常人。也就是說,和正常人相比,肥胖者往往自我意識受損,有更多的焦慮、不合群、幸福感與滿足感差等問題。
在九型人格中,9號調停型往往是最不關注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人格類型。為了避免自己和外在的世界發生衝突,9號性格者習慣順從他人的觀點,即他們總是在配合別人,成全別人,並以此來忘記自身的能量和注意力。而讓9號性格者忘記自己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一個能夠讓他們上癮的習性上。這種上癮的習性既可以是吸食大麻、酗酒,也可以是看肥皂劇,或者其他一些生活中的小小滿足感。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性,9號的思維就會被這種習性所局限,他們就會忘記生命中真正寶貴和重要的東西。小艾的暴食就是出於這樣一種心理。
由此可見,9號要想避免陷入肥胖症的痛苦之中,必須要認識到自己一直存在的逃避自我需求的行為,認識到逃避自我的需求並不意味著自我的需求並不存在,也就是說9號自我的需求與現實的衝突一直都存在。隻有開始關注自我的需求,並懂得順應現實條件的變化而努力滿足自我的需求,9號才能化解衝突,消除抑鬱和痛苦,遠離一切不良生活習慣,有效預防肥胖。
糖尿病
朋友大劉今年49歲,出身於農民家庭,高中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後被分配到本省某局工作。他工作小心謹慎,踏實能幹,十年前即升為副處級幹部,但之後的幾次升職都沒能如願,這讓他感到非常焦慮。後來,他終於獲得下鄉掛職鍛煉的機會,本想回來後可以被提拔,但是一年後,他過去的一個部下被提拔為處長,升職的希望再一次落空。
對這件事,大劉久久不能釋懷,可他天生性格內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雖然心裏又煩又怒,但從不表現在臉上,也不愛找人聊,隻能把這份委屈整天藏在心裏。結果一個月後他出現煩渴多飲、尿頻量多、體重下降等症狀,到醫院一檢查,發現患了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已成為世界上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後的第三大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內分泌代謝性心身疾病,它的發病和生活變動、情緒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患者在患糖尿病之前,多經曆了某種生活事件,如失戀、夫妻關係不和、離婚、喪偶、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緊張等。在美國,糖尿病也是貧困人群中常見的疾病,並且死於糖尿病的黑人是白人的兩倍多,因為黑人更多地經曆了政治上的歧視、生活上的動蕩、貧困失業等。
醫學研究發現,經常情緒緊張或極度情緒緊張,會使某些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這些激素不僅會使血糖升高,而且會與胰島素產生對抗。患者情緒穩定時,糖尿病病情常可緩解;而緊張、焦慮、抑鬱、憤怒、憂思、悲愁等不良情緒能夠促使糖尿病發展及惡化。美國生物科技網曾報道,有學者對300名新近發生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發現44%的患者在病前存在慢性精神應激時間,即許多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都有負性生活事件的打擊和負性情緒的體驗。
而情緒對血糖的影響主要受個人的性格製約。醫學家在對大量糖尿病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後,發現了糖尿病性格:性格不成熟,具有被動依賴性,做事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有受虐的傾向。這和九型人格中對9號調停型的性格特征描述大致相同,由此可知,9號是九型人格中最容易遭受糖尿病困擾的人格類型。
既然過於壓抑的負麵情緒是9號容易患糖尿病的原因,那麼9號首先要通過心理調節來降低血糖,具體方法是:
關注自己的需求,關注自我感覺症狀、個性特征以及生活質量現狀;在醫生的指導下建立尿糖曲線圖,每天做4次尿糖檢測,將結果畫在一張圖上,連成曲線,作為敏感“生物反饋儀”來指導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然後結合尿糖曲線的變化,找出最可能影響病情變化的因素;學會放鬆(可做生物反饋放鬆訓練),堅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找出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如絕對化、過分概括化或糟糕至極)與自己辯論;采用合理情緒想象進行情感訓練,利用角色扮演以及強有力的自我聲明;學會保持良好的情緒以及克服不良情緒的方法;學會應對生活工作的壓力與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