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九型人格與健康(24)(2 / 2)

此外,患有糖尿病的9號還要建立合理的膳食結構,比如不暴飲暴食,生活有規律,吃飯細嚼慢咽,多吃蔬菜,盡可能不在短時間內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這樣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對保護胰腺功能有幫助,更不要吃過量的激素,以免誘發糖尿病。

帕金森綜合征

帕金森綜合征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係統變性疾病,多在60歲以後發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的其他部分震顫,身體變得僵硬。最早係統描述該病的是英國內科醫生詹姆·帕金森,當時他還不知道該病應該歸入哪一類疾病,便稱該病為“震顫麻痹”。後來,人們對該病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觀察,發現除震顫外,還有肌肉僵直、寫字越寫越小等症狀,但是四肢肌肉的力量並沒有受損,因而認為稱“麻痹”並不合適,所以建議將該病命名為“帕金森綜合征”。有研究認為,男性患帕金森綜合征的危險可能比女性高50%。

醫學界普遍認為,帕金森綜合征主要是由於人體腦部黑質神經元細胞減少所致。因為帕金森綜合征的病變位於中腦大腦肋背側麵的一群名為黑質神經元的神經細胞,黑質致密區的細胞合成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其神經纖維投射到大腦的其他一些區域,如紋狀體,對大腦的運動功能進行調控。當這種黑質神經元變性死亡至60%以上時,大腦內的神經遞質多巴胺顯著減少到不能維持調節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這時便會出現帕金森綜合征的症狀。

在九型人格中,9號調停型是最具有倦怠習性的人格類型,也就是說他們是最不願意動腦筋也是最不願意運動的人格類型。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每天忙著認同環境、認同別人,根本沒有時間來關注自身的能量和注意自身真正的需要,也就沒有發展自己的天性,即缺乏自我認同感。缺乏自我認同感的9號變得十分倦怠,他們沒有活力,做事不會太積極,總給人一種慢半拍的感覺,抱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想法,凡事不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拖遝至極,常常把別人氣得火冒三丈,但他們依然悠然自得,絲毫不為所動。

而缺乏運動正是導致大腦內黑質神經元大量變質死亡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9號可能是最容易罹患帕金森綜合征的人格類型。

我認識的一個帕金森綜合征患者郎大爺就是一個典型的9號性格者,他在退休前是某單位的司機兼後勤人員,最喜歡的事情是睡覺和吃飯。因工作需要,除了開車接送單位專家,平時他會負責單位電器修理等瑣碎的雜活。單位同事對他的評價是:得空就睡一覺。有一次他為單位員工做胸牌,開始還有說有笑,沒過兩分鍾,鼾聲驟起,他竟然睡著了。像這種幹活幹著幹著就睡著的情況,在郎大爺身上時有發生。這種生活習慣使得身高僅1.72米的他體重居然高達200斤。退休後,郎大爺更是徹底地愛上了睡覺,早上將近11點才起床,12點吃過午飯後就開始睡午覺到下午4點,然後躺在床上看會兒電視就到了吃晚飯的時間,吃了晚飯後躺在床上看電視,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這種終日與床為伍的生活最終使得郎大爺患上了帕金森綜合征。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9號這種倦怠的習性是典型的自我麻醉心理。他們之所以自我麻醉,多與他們童年時期的經曆有關:他們的觀點很少被大人采納,別人的需要總是比他們的需要更重要。在這種被他人忽視的環境裏生活,9號性格者被迫麻醉自己,分散自己的精力,讓大腦把自己忘記,讓注意力從真實的願望上轉移出來,這樣他們就不會再因自我願望得不到實現而痛苦了。總之,這種自我麻醉的心理使得9號避開了外在的衝突,生活在自以為滿足及自得其樂中,所以他們不積極也不想察覺任何需要和感受。盡管生命中沒有太大的變化,但他們非常滿意。如果你要他們放棄這些做法,他們會采取強烈的保護措施。

然而,逃避自我的需求以及自己與外界的衝突並不能幫助9號獲得真正的快樂,反而會使他們陷入空虛和迷茫之中,看不到生存的意義,也就沒有行動的激情,久而久之身體動作就會變得遲緩,身體會如鐵器生鏽一般。反之,如果9號能夠充分認知自我需求,看到衝突的正麵價值,並能夠善用衝突為自己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他們行動的熱情就會高漲許多,精神與身體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自然就能遠離帕金森綜合征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