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九型人格的提升術:靜心(1)(1 / 3)

當你進入了學習九型人格的深層階段,就會意識到學習九型人格的核心是把性格放到一邊,讓思想平靜下來,從而喚醒內心的“觀察家”。因為當人的思緒與情緒足夠平靜時,高等理智中心(動見和認識)與高等情感中心(感覺和認識),就會與真實的自我融為一體,這時身體內部的能量也就進入了一個平衡的狀態,這就是身心都健康的狀態。

第一回 靜心對健康的影響

第一節 靜心是學習九型人格的基本功

通過學習九型人格,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己一直生活在自我性格所設置的牢籠之中,即我們一直被內心的欲望捆綁著,難以跟隨心靈的呼喚自由行動。而且,即便人們看清楚欲望對自己的束縛,也很難從這種困境中抽身出來。因為我們很難認清自己,內在的某一部分會害怕打開束縛我們的牢籠,害怕牢籠外的世界會給我們帶來迷茫和痛苦。

然而,當我們深入研究九型人格之後,內心的擔憂和恐懼就會減輕許多。因為九型人格不僅僅是為我們提供性格分類,它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認識自我,幫助每個人回複到均衡的性格狀態,即找到穩定心靈、使心靈和諧的方法,讓我們能夠逃離捆綁心靈的牢籠,成為理性、感性、樂觀等各方麵性格均衡發展的人,從而擁有一個完整快樂的人生。

而要想深入了解一件事物,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觀察它、分析它,對九型人格的研究也是如此。眾所周知,在有風或溫度低的情況下,要使湖泊的水麵平滑如鏡,是十分困難的。由此可知,我們要從混亂的世界回歸到內心清明的本我境界,也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察覺到性格的運作,性格便會逐漸變得透明,我們將能一眼看穿它,直接透視到被性格所遮蔽的明亮心境。此時,隻要我們願意不再回應性格的指令,我們將有機會體驗到那與宇宙一體的本我境界。簡單地說,就是要求我們把性格放到一邊,讓思想平靜下來,保持心靈的寧靜狀態,從而喚醒內心的“觀察家”,看清真正的自己。

那麼,如何保持心靈的寧靜狀態呢?中國傳統醫學將告訴你答案:靜心。

“靜心”本是道家名詞,指靜坐屏除雜念,後來也用於氣功保健方麵。中醫所講的靜心,主要是指在氣功鍛煉過程中,人們在思想安靜、意念集中的基礎上出現的清醒、意念專一、輕鬆舒適的一種練功境界。正如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唐僖宗光啟三年中所說:“靜心者,靜處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靜慮,無私無營。”《性命圭旨》則說得更具體一些:“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

在中醫看來,靜心和吃藥一樣,都是扶正祛邪的一種方法,都是為了調動人們的身體機能、增強自身的康複能力,從而戰勝疾病。這是因為生命本來就具有一定的自行修複功能,隻要將這種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就可能早日恢複健康。當人們處於靜心狀態時,由於收視返聽(不視不聽),再加上選擇了較為清靜的場所,外界的刺激可以減少到最低限度;又由於排除雜念,意在虛無,主觀意識的影響也減少到極限。這樣,機體不受主客觀因素的幹擾,其內部的生命活力便逐漸充實旺盛,就能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獲勝。

而從九型人格的角度來看,當人們處於靜心狀態時,身體內部的各種能量變得均衡而穩固,就會上升為一股強大的能量,去激活高等理智中心和高等情感中心,從而擺脫欲望的挾製,最終擺脫性格的束縛,擁有完整而健康的人生。我在深圳跟九型人格專家彼特學習九型人格的過程中,每次都要引導靜心活動;在美國跟九型人格大師海倫·帕爾默學習九型人格時,靜心更是專門的功課。

第二節 我們為什麼需要靜心

靜心是每個人心靈的自我治療師,無論我們處於人生的低潮還是高潮,靜心都能使我們在漫漫人生長路中隨時隨地保有一份愛和覺知,從而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可以說,靜心是讓我們身心健康、性情圓滿的唯一途徑。

為什麼需要靜心?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心很難安靜。尤其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許多人都被物欲牽著鼻子走,成了一個個“拚命三郎”:每天清晨一起床,睡眼惺忪的我們還沒來得及讓頭腦徹底清醒過來,就要開始麵對令人焦頭爛額的工作;為了工作忙得還沒來得及喘一口氣,就到了正午時分,才發現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隻得利用有限的時間匆匆忙忙解決午餐,甚至都來不及在飯後休息一會兒,就又開始投入工作中;到了下班時間,許多人還會習慣性地加加班,即便是下班回到家裏,也是忙著做飯、洗碗、做家務,好不容易忙完,本想坐下來看會兒電視休息一下,卻發現時間已經過了晚上十點,為了保證睡眠質量,隻得洗洗睡了。次日醒來,又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