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為了生存,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這般焦慮不堪、忙亂一片,陷入日複一日、永無止境地重複做相同事的僵局中,生命就這般消耗殆盡。試想,在這樣如陀螺一般不停旋轉的生活狀態中,我們哪裏還有時間靜下心來與內在的自我交流?而一個不能靜下心來和內在的自我交流的人,怎麼能獲得性情的圓滿以及身心的健康呢?難怪亞健康群體會占到70%的高比例,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人群越來越年輕化,英年早逝的情況也越來越多。
一旦我們意識到認知自我內在世界的重要性,就會自然開始靜心的練習。一般來說,我們產生以下幾種念頭,就是開始重視自我內在世界的表現:
1.想要用全新的能量豐沛生命
如果我們受夠了現在的生活——整天沒完沒了奔命似的不斷處理生活中的一切——我們就已經開始對目前的生活價值感到懷疑,因而生起要探索一個新開始的念頭,於是就希望自己多一些沉澱和清醒,這恰恰是靜心所能給予我們的,它能讓我們確認清澈的覺知,使智慧得到大大的提升。
2.對內在世界產生好奇心與渴望
當我們確認清澈的覺知和智慧有所提升後,我們就會對內在世界產生興趣,對所謂的“心”非常感興趣,抑製不住好奇心,對生命核心存有渴望,想要試試看、探索看看,非要往內尋找我們曾聽說過的那種寧靜、放鬆、清醒,並要將它們帶入自己的生命裏。
3.讓心身相互協調
工作的內容不同,所需要付出的身體能量也不同,這就是我們將勞動大致分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的原因。比如,IT程序員屬於偏重腦力的類型,建築工人屬於偏重體力的類型。無論偏重哪一個部分的工作,都是一種失衡的狀況。頭腦使人冷靜,有透徹的判斷力;身體則讓人感受生命力,享受生命的喜悅,每個部分都有其美好的特質,心身協調平衡,才能避免失衡的損耗和疲累。靜心正是一種能幫助我們保持心身協調平衡的方法。
4.渴求愛和成長
每個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擁有了愛和被愛的能力。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產生越來越多的欲望,這些欲望漸漸遮掩了這份愛和愛的能力,於是我們開始向外求愛,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往往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創傷和痛苦。但隻要我們真正渴求愛和成長,我們終究會意識到愛就在自己的內心,終究會利用“靜心”這道沁人心脾的泉水來洗滌蒙蔽心靈的所有灰塵,重獲愛和愛的能力,從而獲得心身的健康成長。
5.需要釋放負麵情緒
如果我們時刻處於一種緊張的情緒中:緊張工作做得不夠好、緊張孩子在學校惹事、緊張父母身體出問題,等等;或是一直處於一種壓抑的情緒中:想說的話不能說、想表達的意見不能表達、想罵髒話時不能罵、想說“我愛你”也說不出口,等等;或是一直處於一種恐懼的情緒中:恐懼被裁員、恐懼錢不夠用、恐懼愛人跑掉、恐懼自己不被別人認同肯定,等等,這往往是我們內心負麵情緒急需化解的表現,而靜心就是化解這些負麵情緒的最佳辦法。
其實,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認知內在世界的重要性,我們都需要進行靜心的練習,從而幫助自己開發更深層的自我療愈功能,使長久被束縛的身心、被擾亂的生命得以擺脫束縛與煩擾,進而逐步滌清煩惱、理清思路,創造自給自足的芬多精(又稱植物精氣),獲得身心和諧的狀態,從而朝向清醒、健康、舒適、自然的人生之路邁進。
第三節 內心寧靜,身體就是健康的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很多人因為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麵的壓力,終日精神緊張、身體疲憊。長此以往,人的抵抗力就會慢慢減弱,疾病有機可乘,常常使得人們未老先衰。正如古醫籍所說:“積憂不已則魂神傷矣,憤怒不已則魂神散也。喜怒過多,神不歸室;憎愛無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則神煩;切切所思,則神敗。”
同理,如果人們能保持心靈的寧靜,就能使身體陰陽平衡,氣血和順,情緒鎮定,正如中醫常說的“心靜則雜念除,雜念除則氣血通,氣血通則身心健”。前文也說過,靜心是一種扶正祛邪的方法,是一種能幫助人們調動自身的康複能力、祛除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