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九型人格的提升術:靜心(1)(3 / 3)

但靜心又與常規醫學有很大的區別。比如,靜心並不特定地對某一種疾病有療效,而是針對多種疾病,甚至病理機製相反的疾病(如高血壓和低血壓、糖尿病和低血糖)均有治療作用。這是因為靜心不是針對局部的病患,而是對整個機體的身心狀態作全麵的、綜合的調整,以整體來促進局部。可以說,靜心是一種整體療法,而不像打針吃藥那樣是對症下藥的局部療法。

現代醫學模式由過去的生物醫學模式發展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人們開始注重整體養生的證明。因此,靜心這種整體療法備受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這種整體養生觀念的影響下,人們開始將身體和心理結合起來,更全麵也更深入地看待自己身上出現的種種不適、不良症狀。因為人本身就是身心統一的整體,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的改善必然會對生理活動和生理狀態產生良性影響,生理活動和生理狀態的好轉也將提升人體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最終使疾病從身心兩方麵得到治療。

然而,大多數時候,人們忽視了人體心理狀態對生理狀態的影響,尤其是許多醫生還習慣於把各種疾病看做是特定髒腑器官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即把疾病看成是純粹生理性的,從而忽略了心身疾病。其實,許多疾病都存在心理因素,這些心理因素可能是疾病的原因,也可能是其結果,但不論是原因還是結果,它們都是疾病過程和現象的組成部分。人得了任何一種病都不會是愉快的,這種不愉快就是疾病在心理方麵最簡單和最輕微的表現,更不必說那些與身體的各種不適伴隨而來的不良感覺、不良情緒以及思想上的負擔和壓力所導致的心理障礙了。

心理學保健專家鮮於涼曾說:“幾乎所有的疾病症狀都是要強迫人們去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症狀其實是我們自身的鏡子,它照出我們的陰影——那些不想成為、不想在自己身上看到、不想經曆、不想使之成為特點的所有被排斥的東西。症狀隻是陰影的表達模式,它告訴人們信息,是人們的老師和指路人。”

靜心就是幫助我們找出陰影的最好方法。它使焦慮化為安詳,使急躁化為寧靜,使酸麻脹痛等不良感覺減輕或消失。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靜心減輕了人們的思想負擔,將人們的心理狀態調節到一個健康的狀態,這種健康性終將對人體產生良性作用:使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的功能得到改善,免疫係統的活力大大增強,於是人體的抗病機能大大加強,自身康複能力也達到最佳狀態,疾病自然也就悄然離去了。

蘇聯科學家曾在大量的實驗基礎上得出一個結論:大腦可以產生數百萬種神經肽(目前發現的有300餘種),這些內分泌物質不但在大腦兩半球之間傳遞信息,還將大腦的信息傳到全身各部位,從而影響全身的內分泌腺和器官,使整個機體完成大腦的指令,這就是心理影響生理的具體過程。這個發現進一步增強了人們通過靜心來獲得更健康的身體、更美好的生活的信心。

第二回靜心的方法

第一節 靜心前的準備

為了使自己的身心獲得統一,有效提升身心健康,並激發內在潛藏的巨大心靈力量,人們需要靜心,以更清晰、更深入地認知自己。靜心時的狀態好壞,決定著人們能否獲得身心統一。而決定靜心狀態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靜心前的準備工作。

靜心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主觀準備和客觀準備。主觀方麵主要是指人們的情緒要盡量平和,客觀方麵則包括許多瑣碎事項,具體如下:

1.時間

中醫認為,在子時和午時這兩個時辰靜心最好,因為這兩個時辰均處於陰陽交接的時刻,午時是陽極陰生,子時是陰極陽生。在陰陽交接的時刻靜心,能夠順自然趨勢而生陽或化陰,因而效果最好。但這兩個時辰正好是人們吃午飯、睡覺的黃金時間,普通人很難進行靜心練習。因此,人們可根據自己的生活作息規律來安排一個比較有保證和比較固定的其他時間來做靜心練習。

根據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靜心效果最好的時段,是早晨起床梳洗、做完柔身運動之後,以及睡覺之前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這是因為晨起時,人們的精力正旺盛,而晚上睡覺前,人們大多已處理完當天事務,心情較輕鬆,能夠很快很好地靜心。

人們每天可做靜心練習1~2次,每次靜心以30~60分鍾為宜。當然,能多靜心一會兒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