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壽”,顛撲不破的養生真理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出“知者樂,仁者壽”的觀點。這是孔子論養生的總綱。這“仁者”是什麼意思呢?仁者,就是“仁愛”、“仁厚”、“仁義”的人,“仁者愛人”。這就是說待人要寬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也就是說,長壽必須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礎上,必須加強個人的思想修養,也就是說健身要先健心,首先做個心懷仁術的人。因為仁者有良好的精神麵貌,能調控自己的精神活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防止不良因素侵害心身,推遲衰老,活到人類壽命應該達到的限度。
孔子在談人格修養時,講了三個重點:“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仁愛的人,不因環境不好而動搖,不患得患失,沒有憂煩;真正勇敢的人,堅持正義,為人民做好事,沒有什麼可怕的。孔子闡明了仁者、知者、勇者的性格特點。仁者有正確的世界觀,謙虛謹慎,故能經常處於樂觀狀態。仁者勤敏好學,所以事業上擁有更多的成功機會。仁者孜孜不倦,濟世利人,上不怨天,下不怨地,這對人的心理起著良好的調節作用;反之,損人利己、時時處於誠惶誠恐的狀態,勢必造成抗病力下降。遇事斤斤計較,也會損傷五髒精氣,導致精神壓抑、消極頹廢。
晚清小說《官場現形記》中描寫一個當過官的老人,久病在床,早就“門前冷落車馬稀”了,可是在病危的時候,還要過把官癮。於是兩個仆人站在房門口,拿出舊名片來,一個念道:“某某官長駕到!”另一個人說:“老爺欠安,擋駕。”這樣演習了幾遍,他才合上了眼睛。這樣一個對失去官位耿耿於懷的人,還能長壽嗎?
有愛心,心胸開闊,淡泊名利,心理平衡,這些都是長壽的根本。“仁者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們的周圍有很多因大德而得高壽的老人。他們盡管滿頭銀絲,但依然麵色紅潤,精神矍鑠。這就是因為他們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為“無私”,所以終日心平氣和;因為寬厚待人,所以沒有嫉賢妒能的憂慮,心裏始終是泰然自若的。一個人如果一直處於心平氣和、泰然自若的狀態,就可以使“主”明心正,這就是養生的關鍵。
仁愛之人遵法守紀、不貪名利、與世無爭、知足常樂、心境淡泊寧靜,夫妻恩愛、尊老愛幼、極富同情心,他們會吃得香、睡得甜,享受著人間真正的幸福、安寧和快樂,怎能不長壽延年呢?
中庸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養生之道
中庸是孔子倡導的最高道德境界,《論語》中所記載的雖然不多,卻是中庸之道最基本的內容。
如《論語·雍也》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德,它是至高無上的!老百姓很久沒感受到了。這句話把中庸之道的重要意義說得非常明白。從孔子的這番感歎中,我們感受到這種“民鮮久矣”的德,是堯舜時代“修己以安百姓”、“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統治者修養自己,使自己持有中正之心,用以對待百姓,讓百姓感覺到公平、公正)的“聖德”。
在《論語·先進》中又說:“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歟?子曰:過猶不及。”意思是說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更好?”孔子說:“子張做事過頭,子夏做事不到位。”子貢問:“那麼子張要好些嗎?”孔子說:“過頭與不及同樣不好。”“過猶不及”,這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則。所謂“允執其中”、“從容中道”,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