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並不是不辨是非、不講原則、調和矛盾、一團和氣,或保守固執、不前不進、甘居中遊,而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方法,也是實現“和諧”的基本途徑。
中國的養生學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也以中庸為重要的指導原則。正常的精神情緒變化,如喜、怒、憂、思、悲、恐、驚本來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然而七情過度,也會物極必反,導致疾病甚至暴亡。人如果飲食過量或五味過偏,也能損傷腸胃,引起機體代謝失衡而致病。
中庸的原則還提示我們,要有節製地參加社會競爭。隨著社會競爭日趨加劇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每天都在緊張和忙碌中度過,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和工作上,留給自己的時間卻越來越少,致使很多人造成腦力、體力嚴重透支,導致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成為患病或者過早死亡的重要原因。凡事皆有度,必須適可而止,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在快節奏的社會中,隻有保持良好的心態,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休息,勞逸結合,學會放鬆,忙中偷閑,懂得休養生息,並不斷消除負麵思想情緒,才能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同時保持身心的健康。
君子有三戒,養生亦有三戒
在春秋末期的曆史條件下,人均壽命尚不能達到30歲,而孔老夫子卻能享年73歲。這除了得益於他提出的“智者樂”、“仁者壽”等養生思想之外,還與他“君子三戒”的修養功夫有密切的關係。
所謂“君子三戒”,是孔子提倡的按少、壯、老三個不同時期的體質特點來養生的一種觀點,即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養生方法也應有所區別。在《論語·季氏》中,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作為一位有道德、學識的君子,人生中有三件事情要警戒:
年輕的時候,人體血氣尚未穩定,機體發育尚不成熟,注意不要早婚,不要迷戀女色。如果在此時期過早地介入性生活,非但不利於身體的生長發育,而且對一生的健康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夭亡。
壯年時期,生理已經穩定,心理亦較成熟,身體強健達到頂點,血氣方剛,精力充沛,是人的黃金年齡段,也是大顯身手、建功立業的時期。正因此時的人已是全麵的社會人,麵臨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壓力,所以要特別警惕不能憑著血氣方剛一味地橫闖,而應妥善地處理各種問題,進退有據,學會必要的隱忍、退讓。“戒鬥”,指防止單純地逞強、好勝、爭鬥,目標在養“和氣”。要注意調整心態,忠厚待人,這是預防疾病、保持心身健康的良方。
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退,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已經減退,體力與精力均明顯下降,要警戒自己不要貪得無厭,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麼了。所以說,對於老年人來講,晚年的生活不應再繼續追求名利和金錢,而應強調追求自己的身心健康。對照孔子“三戒”,在此應提醒老年人特別是即將退休的老年人,一定要保持晚節,更應防止退休之前發生大撈一把的所謂“59歲現象”,否則到老因貪汙而身陷囹圄,還有什麼養生保健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