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儒家經典《論語》中的養生經(2)(2 / 3)

這段話如何理解呢?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飲食養生的秘訣呢?下麵就為大家一一解讀。

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說吃東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吃肉的時候要把肉切成很細的絲。這是大有道理的,因為越精致、精細的食物越容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會引起消化不良。孔子堅持了這一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這是他長壽的重要保證。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意思是說食物經久變質,魚、肉腐爛變壞,都不要吃;食物變色難看的也不吃;食物氣味難聞的不吃;烹調手法不對的不吃,比如吃鴨子,鴨子一定要烤著吃,因為鴨子是屬於寒性的,烤鴨子可以把它的寒涼性質去掉一些,然後取其平補之性。而雞是不可以烤的,因為雞是屬於火性的,所以吃雞隻能燉,否則就違反它的本性了。不按照食物的本性進行烹飪的食物,吃了之後就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損害。

“不時不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按季節、不按節氣上市銷售的東西都不要吃。因為食物有自己的屬性,飲食就要順應四時,不合時宜的飲食不但不會為身體補充營養,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西瓜,西瓜性寒,夏天吃西瓜可以幫助除去體內的暑氣,防暑降溫,但如果冬天吃西瓜,則會助長體內的寒氣,使身體受損。所以孔子提倡一定要吃應季的食物。

“割不正不食”,是說在烹飪的過程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對,也不要吃。這不是說孔子對飲食挑剔,而是考驗一個廚師做事的態度,如果他連食物要切成方的,還是長條的都搞不清楚,做不好,那做其他事情也必然會漫不經心,不負責任。這樣的廚師做出來的飯菜又怎麼能放心食用呢?

“不得其醬不食”,是說調味品配伍不恰當的食物不要吃。古人非常講究配伍的原則,就像中藥一樣,哪幾種藥配在一起療效最好是很有講究的。孔子認為調味品也是一樣,調味品隻有配伍得當,做出來的飯菜才會鮮美可口,讓人食欲大增,促進胃腸消化。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便吃很多肉,但肉的量不能代替和超過主食。古人認為,肉食營養價值很高,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和補精血的作用,但是如果過量食用,則會加重身體負擔,所以不能貪圖口福,超過主食的量。這一觀點也很符合中醫“五穀為養、五菜為充”的飲食養生原則,是說穀物類的飲食才是汲養身體的根本,菜隻不過是作為主食的一種補充而存在的,所以不能把菜當主食吃。現在很多女孩為了減肥不吃主食,把菜和水果當飯吃,這是極不符合養生之道的。

“唯酒無量,不及亂”,是說飲酒可不限量,但是不要讓自己喝醉了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適量飲酒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是酒後容易亂性,對肝髒的傷害也很大,所以盡量不要喝多。

“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說從集市上買的酒不要喝,買的肉脯也不要吃。孔子認為商人都是重利的,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在飲食的衛生、選材、製作等方麵降低要求和成本,人吃了不衛生、不好的食物,必然會生病。

“不撒薑不食,不多食”,意思是說生薑可以經常吃,但不能過量。薑可蔬可藥,兼具藥食兩用價值,有發表、散寒、化痰、止嘔、開胃的功效,用於防治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細菌性痢疾等療效頗佳。但薑性味辛、溫,多食可致積熱傷陰,損傷正氣,出現目紅、口舌幹燥、身熱汗出等症狀,所以孔子餐桌上少不了薑,但又不多吃它。

“食不語”,是說孔子強調吃相,就是吃飯的時候不要多說話。如果吃飯的時候說話、談笑的話,很有可能造成很多危險的狀況,如噎住、嗆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