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孔子很重視飲食衛生,提出飲食要新鮮、清潔,要定時、定量,飲食要有規律,符合禮教法度,從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看,孔子的這些飲食觀點大部分也是正確的,值得我們現代人參考和借鑒。
音樂養生:孔子“無一日不歌”
孔子非常喜愛音樂,而且精通音律。據史書記載,“孔子無一日不歌”(唯喪事除外),說明他每天都要詠詩和唱歌。在《論語·述而》中也有記載,說:“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意思是說,孔子聽別人唱歌,如果唱得好聽,就一定請別人再唱一遍,自己跟著唱。孔子還善撫琴,他在彈琴時“神情莊重,四體通泰,目光遠大,壯誌淩雲”。孔子在詠歌擊磬時,能將自己的精神與磬聲融彙在一起,達到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界。可見,孔子的音樂修養是很高的。孔子晚年時,整理詩歌300多篇,使之能上管弦(能譜上樂曲演唱),使其大眾化,易於在群眾中推廣和流傳。
孔子喜歡那些鼓舞人們健康向上的音樂。他在周遊列國時,在齊國聽到老百姓演奏《韶》樂,激動得竟廢寢忘食,並稱讚《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意思是說《韶》樂既有美的形式(曲調),又有美的內容(《韶》樂是反映大舜帝治理天下之功德的),對《韶》樂推崇備至。孔子極不喜歡“鄭聲”(鄭國的民歌,內容多反映男女情愛,過於直露)。他認為“鄭聲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動欲火,於社會風氣不利。孔子竭力主張音樂應當“歌者直己而陳德”,既要有優美的曲調,又要有健康的道德內容,鼓舞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靡靡之音隻能銷蝕人們的意誌,腐蝕人們的靈魂,使人墮入惡俗。
由於孔子一生伴隨著音樂,而音樂又具有淨化心靈,使人達到良好精神狀態的作用,這無疑對增進孔子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音樂可以怡情,也可以治病。這並不是虛妄之談。音樂應用於醫學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了。《內經》中將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與人體的“脾肺肝心腎”對應起來,提出了“五髒應五音”之說。所以在我國古代就有“以戲代藥”的療法,即用音樂治療病痛。
現代醫學也證明:人處在優美悅耳的音樂環境之中,可以分泌一種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活性物質,調節體內血管的流量和神經傳導,改善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內分泌係統和消化係統的功能。而音樂聲波的頻率和聲壓會引起心理上的反應,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改善情緒,振奮精神。同時也有助於消除心理、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緊張、焦慮、憂鬱、恐怖等不良心理狀態,提高人的應激能力。
音樂無形的力量遠超乎個人想象,所以聆聽音樂、鑒賞音樂,是現代人極為普遍的調劑生活的方式。不過音樂療法也需要“辨證施治”,針對不同的症狀選擇不同的音樂,才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1.性情急躁:宜聽節奏慢、讓人思考的樂曲。這可以調整心緒,克服急躁情緒,如一些古典交響樂曲中的慢板部分為好。
2.悲觀消極:宜聽宏偉、粗獷和令人振奮的音樂。這些樂曲對缺乏自信的病人是有幫助的,樂曲中充滿堅定、無堅不摧的力量,會隨著飛逸的旋律而灑向聽者“軟弱”的靈魂。久而久之,會使病人樹立起信心,振奮起精神,認真地考慮和對待自己的人生道路。
3.記憶力衰退:常聽熟悉的音樂,熟悉的音樂往往是與過去難忘的生活片段緊密纏繞在一起。聽到這些音樂可以喚起病人對過去生活的追憶。試驗證明,記憶力衰退的病人常聽熟悉的音樂,確有恢複記憶的效用。
4.產婦:宜多聽舒緩的、抒情性強的古典音樂和輕音樂,這樣可幫助產婦消除緊張情緒,避免抑鬱情緒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