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醫易同源:《易經》中的養生智慧(1)(1 / 3)

為什麼說醫易同源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書中有64卦,每一卦中有6種變化,合起來記載了384類變化。它是我們祖先生活及生產鬥爭實踐的產物,是對自然界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總結。《易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窮天人之際,探討宇宙及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進而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這種學術思想,正是中醫養生思想的理論淵源。而人體知識也曾是易學素材之一,《易傳·係辭》曾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易學把人體髒腑器官納入“易”的框架,例如《易傳·說卦》:“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身,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這是在巫術醫學時代以占斷病所依循的。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知醫”,可謂“醫易同源”。

由此可見,中醫的理論基礎是與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相通的,“醫易同源”就是對這種相通性的一種客觀認識。隨著醫學的發展,易的基本觀念也便成為醫學的基本觀念,這些觀念集中體現於《黃帝內經》並延續至今,其中的天人相應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化學說、經絡學說、髒象學說、藥物歸經、藥的升降沉浮、四氣五味學說、五運六氣學說、子午流注學說等,以及養生理論中的順四時、平陰陽、居安思危、未病先防等原則,都與《易經》有著深厚的淵源。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它直接來源於《易經》,並在中醫理論中得到了詳盡的發揮。

中醫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平衡。《黃帝內經》開篇就講“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與《易經》是一致的,易醫同源,而從發展脈絡上講應該是易為醫之源。陰陽平衡之道是“不易”的,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無論東南西北,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中醫的生命力所在。

《易經》對醫學理論的影響還不隻如此,中醫學還根據《易經》中豫卦、頤卦等象義,開發了武術、導引、氣功等養生保健手段。為此,《內經》把“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作為理論綱領,這正是最恰當的概括。

與《易經》同出一門的中醫學,在不斷發展中逐漸係統化、體係化,演繹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這才是《易經》對中醫學最大的貢獻。

陰陽平衡則百病不生

陰陽理論是《易經》的根本和核心,《周易·係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是說天下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陰和陽組成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陰陽呢?陽、陰在《易經》中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範疇。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山為陽、水為陰。在動物中雄為陽、雌為陰。天道有陰陽,地道有剛柔,人道有仁義。在人類社會中,君為陽、臣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總之,宇宙的一切,都是由相互對立的陰、陽所組成。爻有陰陽、卦有陰陽,這些都是對客觀世界中陰陽的描寫和反映。

後來,陰陽學說被廣泛應用於中醫學,中醫學上認為“陰”代表儲存的能源,具體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別中的雌性等,而“陽”則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過人體表麵看到的生命活力,無形的氣、衛、火,性別中的雄性等都屬於陽,而“陽”的這種生命活力靠的是內在因素的推動,即“陰”的存儲。

在我們國家,西北的溫度要較東南低得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大的差別呢?《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西北方陰也,東南方陽也。”陽就是用,就是釋放;陰就是體,就是收藏。從地域上講,整個西北方向以收藏為主,整個東南方向以釋放為主,所以就產生了溫度上的差異。

“陰陽”的收藏也相當於人體內部的新陳代謝,是吸收和釋放的過程。陰的收藏是合成代謝,而陽卻是分解代謝。總結起來就是“陰成形”、“陽化氣”,比如我們吃的食物就是屬“陰”,食物進入體內就會被消化吸收,供養生命活動的需求,這就是“陰成形”的過程,是一個同化外界物質的向內的過程;而人吃飽後會感覺精力充沛,整個人顯得很有活力、很精神,做事的時候思維也比較敏捷,這就是“陽化氣”的過程,即消耗體內有形物質而釋放能量的過程。

陰陽就好比是收入和支出,我們不可能隻存不花,也不能隻花不存,要讓二者找到利益的平衡點。養生也是這個道理,陰陽平衡,則正氣充盈,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強,外邪不侵。不論環境有多惡劣,也不論遭受何種挫折,都能保持健康。但如果陰陽失衡了,疾病也就隨之而來了。一個人必須注意養收、養藏,儲存能量,還得要耗散適度、適量,這樣才能讓身體處在陰陽平衡的狀態,才能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