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醫易同源:《易經》中的養生智慧(1)(2 / 3)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成就健康

《易經》說:“生生之謂易。”“生生”就是變化、更新,這句話就是說生命在於運動。堅持體育鍛煉可以使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氧供給,這就是祖國醫學中所說的氣血衝和,經絡通達,百病不生,就好像門戶的轉軸一樣,由於經常轉動,也就不會發生蟲蛀而腐朽。

但是,重壓下的現代人隻顧埋頭於無休無止的工作,對運動卻不十分重視,他們的理由是身體還行,不鍛煉也可以,認為運動是浪費時間,精力應放在事業上。也有人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時斷時續,一旦工作緊張就把鍛煉完全置之腦後。其實,工作越緊張時,越應注意機體運行均衡,越需要適度運動;否則,部分器官和組織出現過度疲勞,極容易“積勞成疾”導致各類疾病發生。

運動養生的方法有很多,我國傳統的健身術五禽戲、太極拳,現代流行的散步、慢跑、打高爾夫等都可以達到養生健體的作用,但是不論進行哪一種運動,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動靜結合。在運動時,一切順乎自然,進行自然調息、調心,神態從容,摒棄雜念,神形兼顧,內外俱練,動於外而靜於內,動主練而靜主養神。這樣可以在鍛煉過程中內練精神、外練形體,起到動靜兼修的作用。

2.持之以恒,不應時斷時續。無論何種運動,要想對機體真正起到調節作用,去除運行失衡帶來的隱患,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絕非一朝一夕能實現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運動時能做到持之以恒。如果因為工作忙,難以按原計劃時間堅持,每天擠出10分鍾、8分鍾進行短時間的鍛煉也可以。如果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場鍛煉,在院內、室內、樓道內做做原地跳、廣播操、太極拳也可以。

3.運動適度,不宜過量。運動結束後,如果出現食欲減退、頭昏頭痛、精神倦怠等現象,就說明運動量過大,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身體也會因過勞而受損。所以,我們要根據自己的體質掌握運動量,以每次鍛煉後感覺不到過度疲勞最為適宜,也可以以脈搏及心跳頻率作為運動量的指標,如果運動量過大,心率及脈率就會加快。正常成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心率增加至140次為宜;而老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增加至120次為宜。

4.舒適自然,循序漸進。我們在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後,不宜一開始就過量鍛煉,要允許自身的體力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比如跑步,剛開始練跑時要跑得慢些、距離短些,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再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離

5.運動時間,因時製宜。一般來說,早晨運動較好,因為早晨的空氣較新鮮,而室內的氧氣經過一夜的睡眠後,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濃度相對較高,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運動鍛煉,可以把積聚在身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來,吸進更多的氧氣,使身體的新陳代謝加快,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礎。此外,午睡前後或晚上睡覺前也可進行運動來消除一天的緊張,輕鬆地進入夢鄉。

另外,不同人群也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運動效果。

《易經》裏的飲食養生奧秘

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漢書·酈食其傳》中說的:“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易經》中早就認識到了飲食與養生的重要關係。《易經》的陰陽理論,認為世上萬事萬物皆對立而統一,如天地、日月、水火、男女、雌雄、上下、黑白、甘苦,等等。在飲食方麵,則分象形和象義、葷素、寒熱、鹹淡等,這些無一不體現《易經》“太極生兩儀”的一陰一陽的原理。

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髒腑陰陽的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那具體到日常的飲食養生方麵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我們就從《易經》的象形和象義食品說起。

所謂“象形食品”,就是指某一食品的形狀像什麼,它就滋養什麼、補什麼。比如,木耳長得很像人的耳朵,所以常吃木耳對治療耳鳴、耳聾等疾病效果最好;核桃的外形則像人的大腦,所以常吃核桃可以健腦益智,延緩腦細胞的衰老;還有腰果長得像腎,所以補腎效果最好;而小棗長得像心,所以小棗小米粥最適宜養心。於是,就出現了很多能夠直接滋養髒器的食療法,如豬肝炒胡蘿卜可以治療女人血虛症;腰果炒腰花則可以補男人的腎虛;吃魚眼就可以改善視力,這是因為魚眼能提供幫助促進視網膜發育、預防視網膜病變及白內障的DHA,以及提供視網膜上皮生長的維生素A;多食豬皮就有利於美膚養顏,因為豬皮中含有大量維持皮膚貯水功能所需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能保持皮膚的彈性,預防皮膚鬆弛,等等。由此可見,食用象形食品可以起到直接滋養相應髒器的功效,簡單實用。這和傳統中醫推崇的“以髒補髒”的治病方法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