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教、國醫、國藥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曆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是最能體現和代表本土化和民族性的宗教。
道教以延年益壽、羽化登仙作為修道的最高目標,是世界上唯一將實現長生作為主要修行的目的和內容的宗教。其在追求長生久視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道家文化,豐富並發展了中醫養生思想的內容。因此道家也可以說是養生家,這就決定了作為道教經書總集的《道藏》,其內容幾乎包羅萬象,收入了天文、地理、諸子、雜家、術數、醫家、易類之書。其中收錄的醫藥書籍,占《道藏》內容的70%以上,有些醫書還屬於孤本、珍本、秘本而僅存於《道藏》中。《道藏》中的醫書內容全麵、係統,是中醫藥學領域的重要著作,對保存和發展祖國傳統醫藥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道教的修煉術與中醫關係至深,上古巫、醫不分,由巫發展升華而成的道教,與同由巫發展而來的中醫,可謂同出一源。而且,中國的醫學哲學思想中一向有“醫乃道之緒餘”、“醫道通仙道”等論斷,進一步表達了醫道相通的哲學思想,並在實踐中不斷相互借鑒和融合。
道教的行醫施藥是修道者“立仙基”、積功德的重要方法。道教直接繼承了中醫的氣功養生方法,導引行氣、蹺摩等氣功醫療方法,都被道教所采用、發展。中醫的天人合一觀、陰陽五行說,及其對人體髒腑、經絡、氣血的說法,基本上都為道教所承襲發揮,作為修煉中關於人體生命的基本理論,滲透到導引、存思、服息及以後成熟化的內丹學中。
另一方麵,道教的養生修煉學,反過來又影響了中醫的發展。如道教中的行氣攻病法、存思治病法、六字訣治病法、導引治病法、咽津治病法、發氣治病法、意念治病法,以及各種氣功診病的方法,均被醫家使用。許多道教中人又身兼名醫,在修道中身體力行發展了中醫學,並結合練功的機製,對中醫學的陰陽、氣血、經絡、三焦、精氣神,以及辨證施治和理法方藥等理論及實踐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其中的大家為世人皆知、為人稱道,例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
從這些意義上講,真可謂醫道不分了。唯一不同的是,醫家多具嚴格的科學態度,他們采用道教的養生修煉方法,隻是把它當作祛病健身的手段,而不是追求“長生不老”和“羽化成仙”。但是,追求延年益壽是醫、道共同的理想和價值取向,是醫道相通的紐帶,道家所論的養生方法、醫藥知識直接影響著中醫養生學、醫藥學的發展。在這裏,我們也隻講述道教中那些對現代人養生有益的知識,道教在與天爭壽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積累的經驗和取得的成果,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一些有益的養生修煉方法,這樣同樣可以指導現代人更加科學地做好養生保健。
道教養生思想的精髓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並不是每位中國人都信仰道教,但是,道教的思想卻是根深蒂固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的養生思想便是如此。道教以長生成仙為終極追求,長期以來,在尋求長生成仙過程中,形成了道家獨特、豐富的養生思想,道教文獻中大量的養生著作和道教養生方術,便是他們努力研究和不斷實踐的結果和最好的證明。這充分表現了道教熱愛生命、渴望永生的熱忱和探索精神。
那麼,道教的養生思想主要有哪些呢?
1.重人貴生——道教養生思想的出發點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視現世生命存在的宗教。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說:“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因此,在道教徒看來,人生最為重要的任務和最大的目標,是要努力養護自己的生命。道教學者葛洪就曾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可見,道教將身體的養護與延續置於一個極高的價值尺度之上。對於如何獲得長壽,《太平經》提出了“自愛自養”的主張,即隻有通過自我養護和鍛煉,才能求得生命的長存。這是道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特有的、積極的養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