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萬世師表,德高壽長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東南)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不得誌,經曆了許多政治紛擾、生活紛擾,可是他仍活了73歲。人生七十古來稀,應該說,孔子是長壽的,這與他的養生方法有很大的關係。
1.大德必壽
孔子認為,有德之人注重德行的修養、自我人格的完善,他們心地善良,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氣難侵,得以健康長壽。小人則相反,由於其心術不正,損人利己,纖巧勢利,耗心傷神,必然有損於身心健康,與長壽無緣。故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說:君子的心胸平和寬廣,浩氣長存;小人卻經常處於患得患失、局促憂愁的心境狀態,難得心理平衡與安寧。
孔子諄諄教導他的學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強調“立德”的重要性。孔子認為,人之患,在於欲望太多,所以提出“無欲則剛”的觀點。無欲的人,能剛正無畏,辦事公正,心地坦然,寬鬆泰和,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和健康,享受真正的人生。
2.體育鍛煉以養身
孔子十分注意健身活動。他在教學中,主張學生應當“通習六藝,臻於三德”。他所說的“六藝”包括: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禦(駕車),書(書法),數(算數)。“三德”包括:智(學識),仁(愛心),勇(勇敢)。可見在他的教學宗旨中,已經包括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麵發展的內容。孔子喜歡釣魚和射箭,還是一位優秀的騎手。但他最喜歡的運動是登山和遊泳。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暮春時節,他常與十幾個學生結伴去沂水遊泳,必盡興方罷,然後去舞雩台吹吹風,一路唱著山歌回家去。《論語·鄉黨》中記載,他“趨進,翼如也”。形容他“快步往前走,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由此可知,孔子高大的身軀和強健的體魄,與他積極倡導並積極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是分不開的。
3.音樂調節以養神
孔子善於用音樂來調節情緒、抒發感情。他本人對音樂有很深的研究,親自編訂了《樂經》。在絕糧於陳地之際,他仍弦歌不絕,饑寒之中,也不憂愁。每當聽到別人唱優雅的歌曲時,他必定請人再唱一遍,自己跟著學。通過音樂放鬆精神,孔子才達到了養生延年的目的。
4.飲食有度
孔子認為“著則不孫(遜),儉則固”,“與其不孫(遜)寧固”。意思是說:奢侈就會驕縱不遜,節儉就會固陋,與其驕縱不遜,寧可固陋。孔子一生生活儉樸,安貧樂道。他從不在鬧市的飯館吃酒食,在家中堅持食五穀雜糧和蔬菜,居住以簡樸、舒適為宜,反對鋪張浪費。但是,孔子對飲食是很講究的,他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我們在前麵已經講過了,就不再重複了。
綜上所述,由於孔子一生以德養壽,健身強體,以樂自娛,飲食有度,生活規律,所以他一生都保持著旺盛的精力,發憤圖強,精進不止,最終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偉人。
孟子:清心寡欲,善養浩然正氣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山東鄒城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著有《孟子》一書,是記述戰國繼孔子之後最出色的儒學大師孟軻的言行以及他與時人或弟子相互問答的一部典籍。《孟子》為儒家的重要著作,對後世在思想上、文學上均有重大影響。此外,書中還蘊藏著不少養生思想,尤其是他所倡導的“善養吾浩然之氣”對後世影響很大。細究起來,其養生方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