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儒家名人的養生之道(2 / 3)

1.終生善養浩然之氣

孟子在養生上最重要的是關於“氣”的培養。他重視精神意誌與人體元氣盛衰,承認氣是人生命的根本。關於養氣的根本,是以精神意誌為主導,隻有神態安定、意誌堅強、行事光明正大、胸懷坦蕩無私的人才能使氣保養充盛;反之,就會虧損、虛耗其氣。孟子把自己喻為“大丈夫”,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養浩然之氣的最好方法。孟子平時做事處處以“義”作為規範,久遠恒練,漸入佳境。總之,孟子的養氣法頗具導引吐納的特點。關於對全身的護養,可以說孟子不如孔子全麵,而其卻比孔子長壽,主要是其注意養氣的結果。

2.清心寡欲

盡可能減少自己的欲望,在物欲、性欲等方麵保持平和心態,不被外界所誘惑。《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少嗜欲為貴,服藥十朝,不如獨宿一宵,節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也就是說,人們隻要在飲食、房事等方麵節製自己的欲望,就可以做到祛病延年。

3.生活平淡,喜好運動

他平時吃飯一般隻是一小竹籃飯和一小壺湯。他認為隻要吃飽就行,因而是什麼都吃,什麼飲料都喝。孟子還喜歡“田獵”運動,並成為教學的必修課。

4.樂觀豁達,善於調養精神

孟子有很高的才華和政治理想,卻始終得不到各國諸侯的重用,但是他仍然以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他舉出三樂:家安康,無禍患疾病;一生不放棄自己的追求,不忘記自己的責任,做事光明正大;雖不能匡扶天下,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他雖然奔波遊說諸侯,身心俱疲,但精神上卻很放鬆,盡力而為,不計較成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也是孟子樂天知命的人生態度的反映。

清心寡欲、樂觀豁達、善養浩然正氣的孟子,最終活到了84歲,比孔子的壽命還長11歲,可謂古代養生的典範,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和推崇。

荀子:養備而動,節製以養心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著有《荀子》一書,全書共32篇。在“天命論”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時代,荀子大膽提出獨樹一幟的“製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修身篇》中,詳細地論述了有關生命與健康的養生觀點。荀子享年76歲,在當時算是高壽之人了。

荀子的養生思想主要有:

1.製天命而用之

春秋戰國時期,盛行尊“天命”的迷信思想。荀子則認為天是沒有意誌的,萬物的生長是得於自然界的和養之氣,並不是天的意誌。因此,他反對向天祈禱,主張“唯聖人為不求知天”。而且第一次提出了“製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認為人類對於自然不是無能為力,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去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荀子的這一思想,對養生學有積極的意義。因為隻有認識到人的生死非“天命”注定,而在人為,人們才有可能積極養生,努力進取,爭取“度百歲乃去”。

2.養備而動時

荀子指出:“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養備”即指營養充足,也指養生有道,即養生方法完備;“動”即指勤勞,又指經常注意運動。也就是說,一個營養充足,養生有道,而又經常進行身體活動的人,即使老天爺也不容易使他生病;相反,若忽略養生,而又缺少身體活動的人,老天爺也難以使他健全。荀子平時常用導引行氣的方法鍛煉身體,而且他一生中,以大半生的時間,周遊列國。不論乘車或步行,都是一項消耗熱量較大的運動,用現代醫學的原理來說,對於促進心血管係統的活動能力,提高呼吸肌的功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都有良好的作用。荀子還提出要做到保持清醒的頭腦,發揮五官的作用,充分備齊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質,順應自然變化規律,使人的心情舒暢,生活供養都做到適宜,身體就不會受到傷害,生命就可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