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儒家名人的養生之道(3 / 3)

3.節製以養心

荀子認為人都是有願望、有欲念的,比如“食欲有芻豢,衣物有文秀,行欲有輿馬”,這是很自然的。但是個人欲望是不可能完全滿足的,於是,他提倡以“禮”來作為行動的規範,以“道”和“理”來作為節製的依據,鼓勵人們為實現自己的願望而積極進取,也要求人們不要想入非非,要合乎情理,要有節製。

此外,荀子還認為居住環境與壽命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他主張“居必擇鄉”,選擇有利於健康和長壽的環境居住。

在2000多年前,荀子就能提出這些與現代養生理念基本吻合的觀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朱熹:養生重在順道、主靜、居敬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通過詮釋傳統儒家經典,繼承和發展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係。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朱熹在理學上的成就與影響為後世所稱頌,豈不知他的養生思想同樣值得研究和借鑒。朱熹在建構其龐大的理學體係時,也利用治學求知、道德修養和成就聖賢的生活樣式來保持身心健康、修身養性、安身立命。其思想原則是:

1.順道

朱熹以道德之心的健康作為身心健康的基本點,通過養氣、養神等手段,來實現“聖功”的理想狀態。這就是朱熹構造的身心健康思想的基本框架。而從朱熹自己的人生經曆也可以看出,順道明誌對養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朱熹從小有誌於學,自稱“總角聞道,終躬求之”。又說自己“早歲即甘退藏……翼成一家之言以待後之學者”。他以傳道為己任,以心性合天理,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養生和道德養生。朱熹一生對此孜孜以求,樂而忘憂,“內無空寂之誘,外無功利之貪”。他以“道”的信念培育健康的身心,堪稱宋明儒家養生的典範。

2.主靜

朱熹的這一觀點來源於老莊的道家思想。《老子》曾說“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莊子則進一步提出“心齋”、“坐忘”等靜坐方法。先秦儒家雖然也有“虛壹而靜”的提法,但那時主要不是從養生的角度說的,而北宋儒學處於更加開放的狀態,所以道家的“主靜”說也被儒家學者們所接受和推崇。朱熹也不例外,在他看來,靜可使人氣理平和,從而達到涵養陽氣的目的。主靜還可使人精神剛健和道心堅固。人心隻有和樂主靜,方能使氣行合意,益於健康。

3.居敬

朱熹認為,“敬”的實質就是“畏”與“收斂”。他說:“敬為甚物?隻如‘畏’字相似,不是塊然兀坐,身無聞,目無見,全不省事之謂,隻收斂身心,整齊純一,不憑地放縱,便是敬。”可見,“敬”對身心健康具有正麵的暗示作用,隻要對世事心存敬畏之心,對一切欲望都能克製收斂而不放縱,就能使內心始終保持自然和樂的狀態,這正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

從文化史的角度看,研究朱熹的養生思想與實踐,這不僅是全麵了解儒家學說與特點的需要,也是深入認識儒、釋、道三家相互關係問題所不可缺少的。從當代社會健康與個人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說,發掘朱熹的養生思想資源,分析其養生特點,也是可以獲得某些裨益的。

道教養生:天人合一,與道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