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醫說三國,將中醫養生進行到底(2)(1 / 3)

3.不妨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精神支持,所以當你對一個人產生嫉妒的時候,不妨大度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誠懇地讚揚他。因為信任和友誼會使你感到充實,你也可以得到“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心理體驗。

從諸葛亮的草堂春睡說“春困”

提起諸葛亮的草堂春睡,就必然會想起劉備的“三顧茅廬”。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並且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於是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兄弟三人隻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麵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隻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諸葛亮不來,就用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在大雪中耐心等候。諸葛亮終於睡醒了,伸了一個懶腰,並高聲吟誦:“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當見到劉備等人站在雪中等候時,十分感動,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問以統一天下之大計,於是,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後來,諸葛亮出茅廬,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三顧茅廬現在用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而諸葛亮在春睡中,天下大勢,盡在胸懷,世間風雲,盡收眼中。他的《草堂春睡》詩也隨著他的聲名而四海皆知。在這裏,我們要講的就是這個“春”字,“春”當然就是春天了,“春睡”在民間也叫“春困”。春困的現象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很多人春天總是無精打采,整日昏昏欲睡,這是為什麼呢?

中醫認為,春季相對潮濕,空氣中含水量較大。濕氣通過人的呼吸等途徑進入人體後,容易濕困脾胃,造成整個脾胃的運作失常,使人中氣不足。當濕濁上擾清竅時,會使人疲勞、乏力、頭暈和昏昏沉沉,人就特別渴睡。

現代醫學也認為,春困是人體生理機能隨著大自然氣候變化而產生的一種現象。人在冬天的時候,受到寒冷刺激,皮膚血管中的血流量減少,而大腦和內髒的血流量增加。春天到來之時,溫度升高,皮膚血液供應增多,相應的,大腦供血量就減少,血液所攜帶的氧氣供應也減少,大腦有輕度缺氧,於是出現懶洋洋、軟綿綿、無精打采、昏沉欲睡等現象。

另外,春季氣溫升高後,身體的新陳代謝加快,細胞代謝會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如這些酸性物質得不到及時分解和排泄,就會讓人感到疲勞和困乏。特別是酸性體質人群,由於季節變化生成大量酸性毒素,更加重了人體的負擔,春困表現更加明顯。

當然,春困並不是病,而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嚴重的春困會影響到人的正常學習和工作。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譬如司機,如果在開車期間春困明顯,將會是一比較危險的事情。所以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預防和減少春困現象。

1.適時增減衣物

中國傳統上講究“春捂秋凍”,但是捂得過了頭就很容易捂出春困。因為溫度的升高是產生春困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隨著春天氣溫逐漸升高,我們應該適時地脫下厚重的衣物,以機體感覺舒適為宜,冷感和熱感都不好。

2.適量運動

春季氣溫升高了,走出戶外進行適當的運動,能夠增強身體的呼吸代謝功能,加速體內循環,提高大腦的供氧量,大腦供氧充足人就不會在非睡眠時間感到困意。

3.食物保健

春困的一個誘因是體內的酸性物質大量積壓,所以吃一些堿性食物能夠起到中和作用,從而有效減輕春困症狀。常見的堿性食物有蔬菜、水果、豆類、海帶、牛乳等。

4.穴位按摩

每天早晚按摩太陽穴(耳郭前麵,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內關(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等穴位,也能增強抵禦春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