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醫說三國,將中醫養生進行到底(2)(2 / 3)

曹軍“望梅止渴”背後的養生啟示

望梅止渴,這個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假譎》,其中記載了曹操用“望梅止渴”來解決將士口渴的問題。《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中對這個成語進行了引述,是這樣說的:一日,關、張不在,劉備正在後園澆菜,曹操派許褚、張遼把他請到丞相府。二人攜手來到相府後園,曹操說:“適見枝頭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張繡時,道上缺水,將士皆渴;吾心生一計,以鞭虛指曰:‘前麵有梅林。’軍士聞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見此梅,不可不賞。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會。”劉備這才放下心來喝酒。於是,又有了後來的“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

梅子,是一種很酸的水果,梅果營養豐富,含有多種有機酸、維生素、黃酮和堿性礦物質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為什麼曹軍一聽說前麵有梅林就會流出很多口水來呢?這其實是條件反射的作用,當時將士們都口幹舌燥,一想到梅子的酸甜可口,自然會流出口水,也就暫時解決了口渴的問題。

其實,我們這裏要說的是,吞咽口水不僅能解渴,還有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

口水,是我們對唾液的俗稱。其實中醫認為唾和液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黃帝內經》中說:“脾為涎,腎為唾。”脾液為涎,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口水,腎液為唾。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而唾液就來源於人的這兩個根本,所以經常咽咽口水,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延年益壽。

曆代養生學家稱唾液為“玉泉”、“甘露”、“金津玉液”、“華池之水”等,故有“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渡長年”的養生讚語。明代的李時珍說:“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兩竅通腎氣。心氣流於舌下為靈液。道家語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髒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意思就是,唾液是由人體精氣上升而形成的,它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溢、聚、散、降。這就像自然界的風雲際會一樣,水由下而上,溢成氣,聚成霧,散為雲,降為雨露,滋潤大地萬物。唾液也像自然界的雨露一樣,升降循環,滋潤著人的五髒六腑。

現代科學發現,唾液具有幫助消化、中和胃酸、修補胃黏膜、殺菌等作用。唾液中含有大量的遊離鈣質的酵素,具有抗衰老的作用。所以,千萬別小看了這一簡單養生法,隻要你堅持下去,就會受益匪淺。

吞津養生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是不拘行住坐臥,用舌頭從口中繞圈攪動上下齶,左右兩頰,等到唾液多時,像漱口一樣,然後分三次,徐徐將唾液咽下。

二是在練氣功時,配合咽唾養生。要領:站坐皆可,排除雜念,舌頂上齶,牙關緊閉,麵部肌肉放鬆,調息入靜後,唾液即源源而來,待到唾液滿口時,低頭緩緩咽下,並意念送至臍下丹田。上述兩種方法,在時間上,清晨、午休、睡前、夜間都可以做,在形式上,行住坐臥,不必拘謹,次數多少不限。

三是腹部呼吸咽唾法,即在晚臥或早起前,仰臥於床,調息入靜,舌頂上齶,進行腹部深呼吸運動,先用鼻吸氣納新,隨著吐故納新的腹部呼吸運動,唾液即從舌根涓涓流出,然後慢慢咽下腹中,時間可長可短,不拘一格,自主掌握。

醫說關公的美髯與臥蠶眉

關公,即關羽,字雲長。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蜀國的五虎上將之首,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有“千裏走單騎”、“單刀赴會”、“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的傳世佳話,是“忠義”的化身。

《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寫他的:“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麵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有此可以看出,關羽天生就是一副英雄像,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胡須和眉毛,二尺長的胡子,加上濃重的臥蠶眉,是標準男子漢的特征。其實,在古代,“須眉”二字就是男子的別稱。這是為什麼呢?胡子為男子獨有,眉毛雖然男女都有,但古時候婦女為了美觀,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畫眉代替,而畫的眉畢竟不是“真”的,看起來有實際上無。這樣,眉也可視為男子“獨有”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