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走近世界屋脊上神秘藏醫學(1)(1 / 3)

揭開藏醫的神秘麵紗

藏族一直是一個勤勞、智慧、勇敢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祖國西部的青藏高原上。藏醫、藏藥的形成和發展,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瑰寶之一,也是對祖國曆史文化的重要貢獻之一。藏醫藥學是僅次於中醫中藥而有係統理論的民族醫藥,是藏族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幾千年來為我國藏區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出了重要貢獻。

藏醫正因為是西藏獨有的醫學,所以它與中醫和西醫一起,被譽為世界三大古代醫術。藏醫學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它是融入了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古中醫和故阿拉伯的精華而自成體係的藏醫學。不僅具備完整的理論體係和診療體係,而且其診療經驗涉及內、外、婦、兒及預防養生各個領域,內容極其豐富,尤其是藏醫對胚胎學的認知水平、尿疹經驗的豐富程度,在各類傳統醫學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現代醫學甚為發達的今天,藏醫學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藏醫學具有十分明顯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這是因為青藏高原為高寒地區,一直以來與外界交通極不方便,因而藏醫學長期保持著它所固有的一些特色。例如藏藥多取自高山氧氣稀薄環境中生長的耐寒動的植物等。另外,在西藏,由於佛教思想已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麵,成為占支配地位的強大精神力量,因此藏醫學自奠基時期便具有了濃厚的藏傳佛教的色彩。

藏醫學認為宇宙是由小五行和大五行組成,小五行(金木水火土)在人體則指心肝脾肺腎;大五行(氣火土水空間)則指整個宇宙,整個宇宙都依賴於大五行的運行。“隆”(氣)、“赤巴”(火)、“培根”(水、土)是構成人體的三大元素(三因學說),任何一個元素的盛衰都會引起疾病的發生。藏醫學以其獨特的三因學說、人體七大物質和三種排泄物為基礎理論,在多個學科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建樹。

藏醫藥學的發展史

藏醫藏藥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據說,藏醫的起源與苯教有關。藏醫藥乃是苯教的祖師辛饒米沃的創造。但這隻是傳說。其實早在公元前1世紀,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人民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逐步認識到一些野果、野菜、動物、礦物等可以解除人體的病痛,並且得出了“有毒就有藥“的說法。

到了公元4世紀,人們已經懂得了用青稞酒治療外傷,用酥油止血等等原始簡單的辦法,雖然沒有係統的理論,但這意味著藏醫學已經開始萌芽。

公元629年,鬆讚幹布統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奴隸製的吐蕃王朝,之後他大力發展經濟、統一了文字,並引進了佛教,佛教的傳入帶來了佛學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其中醫學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公元641年,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合婚,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醫藥知識。據史料記載,文成公主帶來了“四百零四種病方,五種診斷法,六種醫療器械,以及四種醫學論著,如《門介欽莫》(即《醫學大全》)等”,這些論著最終被譯為藏文,合編為一部《醫學大典》,這是已知最早的一部藏醫學經典文獻。但已失傳。

公元8世紀,金城公主入藏時又帶來了許多醫藥人員和醫學論著,並把其中一些著作譯成了藏文,如《索瑪拉紮》(即《月王藥珍》)等等。

吐蕃王朝第五代藏王赤鬆德讚時期,藏醫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九大著名醫學家,即宇妥.元丹貢布、碧棋列貢、吾巴曲桑、齊齊謝布、米娘絨吉、昌提傑桑、聶巴曲桑、冬門塔傑和塔西塔布。其中玉妥.寧瑪元丹貢布最為有名。宇妥.元丹貢布曾經到全藏各地以及尼泊爾、印度等國遊學,回國後成為赤鬆讚德的首席侍醫。後來,宇妥.元丹貢布在吸取《醫學大全》、《月王藥診》的精華,認真總結個人的實踐經驗,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終於著成聞名遐邇的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此書的形成,為藏醫藥學體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標誌著藏醫學從此走上了成熟發展的道路。